俄森林大火肆虐 专家称“疑似美气象武器搞鬼”——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俄森林大火肆虐 专家称“疑似美气象武器搞鬼”

2010年08月10日 15:01 来源:青年参考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肆虐俄罗斯中部地区的大火愈发严重,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已命令国防部派兵参与到灭火行动中去,但实际上,俄军也在此次大火中受创甚深。更有一些俄罗斯媒体罗列了导致火灾的众多反常气候现象,甚至猜测这场灾害是美国的气象武器搞鬼。

  俄总参谋部因火灾“失聪”

  据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8月6日报道,俄空降兵第3370基地的部分设施与材料在大火中遭到焚毁。据称,该基地根本没有划定防火区,灭火设备也准备不足。俄检察机关已介入调查,宣布将严惩责任人。而在7月29日,莫斯科郊外的一处海军基地也在大火中损失了200架战斗机和直升机,责任人因此丢掉了乌纱帽。另据报道,大火还逼近了俄著名的核工业城萨罗夫市,那里的核设施受到威胁,俄政府紧急向该市派遣了灭火力量。

  一处被称为“俄总参谋部的耳朵”的联络中心也在大火中遭到焚毁。据《共青团真理报》消息,该机构是俄军的重要战略设施,俄总参谋部从这个联络中心获取卫星发回的信息以及各军区发回的重要军情。如果这个中心停止运转,俄总参就将“失聪”。然而在这场大火中,它偏偏被焚毁。难怪梅德韦杰夫在得知此事后指责道:“我签署命令让军队帮助灭火,可军队反倒自身难保。”

  传美空天飞机能影响气候

  显然,这场大火给俄罗斯带来的损失是灾难性的。问题在于,它仅仅是一场“天灾”吗?许多俄罗斯人不愿轻易接受这样的结论,不止一家媒体抛出“美国气象武器作怪”的说法。

  比如,俄罗斯《自由媒体》报请来的一位气象专家就将美国不久前发射的X-37B空天飞机,与此次高温灾害联系在一起。因为研究显示,在近地轨道发射激光可以影响气候,而X-37B正是一种可以携带高能激光武器的近地轨道飞行器。美国官方称,该机将在太空中飞行270天。这位专家认为,不排除美国将俄罗斯作为这种新式武器试验对象的可能性。

  让俄气象专家们感到疑惑的事实远不止这一个。就在莫斯科气温创纪录地达到35至36摄氏度时,柏林的气温为18摄氏度,华沙为25摄氏度,而维也纳和巴黎的气温均为20摄氏度。也就是说,在欧洲各大城市的气温排行中,莫斯科“一枝独秀”。除此之外,此次高温是反气旋引起的,它将来自地中海和中亚地区的高热气流集中到俄罗斯欧洲部分,这种现象在该地区是从未有过的。还有一点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在高温肆虐的同时,受灾地区上空能吸收紫外线的大气层分层——热层突然变得稀薄,导致紫外线过量。

  气象武器曾多次小试牛刀

  人类操控天气的愿望自古有之,当它逐渐成为现实时,这种技术自然而然地被用于军事领域。尽管几乎所有涉及此类武器的说法都是模棱两可的,也没有哪个国家公开承认自己有气象武器,但将它的一鳞半爪展现出来,也足以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1977年9月,苏联卡列利阿共和国的居民在4分钟内目睹了极不寻常的天气现象:一个旋转的巨大云团突然出现,形状如同水母。除了苏联人,临国芬兰的居民同样看到了该奇异景观。后来,关于此事的录像被被西方情报部门获得,美国《华盛顿邮报》做了专门报道,并采访了数名气象专家,称这很可能是苏联进行气象武器试验的结果。

  1999年,北约对南联盟实施轰炸。当时整个欧洲的天气都异常之好,于是,美国“人为制造”这种天气的传闻不胫而走。据贝尔格莱德《政治》报报道,当年4月5日傍晚,南联盟尼斯市上空笼罩着厚厚的云团,人们等待着大雨的降临。突然间,一架北约飞机飞过,天空紧接着开始变得晴朗,云层消失,太阳出来了。几小时后,尼斯便遭到了轰炸。在此之后,同样的事情在南联盟其他城市相继上演。

  早在越南战争时期,美军就初步展示了气象武器的威力,故联合国在战后通过了《禁止将影响气候手段用于军事目的公约》,美国和苏联1977年均签署了这一公约。不过,该公约并不禁止将操控气候用于和平目的,给某些国家提供了“打擦边球”的机会。

  目前,有关美国气象武器的传言仍未得到证实。但是,这场不同寻常的大火在让公众关注俄军和平时期管理漏洞的同时,也确实提醒人们,绝不能对气象武器掉以轻心。(本报特约撰稿 王昊)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晓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