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突”恐怖组织盯上挪威引起西方社会反思——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东突”恐怖组织盯上挪威引起西方社会反思

2010年07月23日 22: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7月23日电(欧阳文家)据西方媒体报道,挪威警方7月8日抓获了3名与“基地”组织有牵连、策划实施炸弹袭击的恐怖嫌犯,其中有一人是来自中国的维吾尔族人。有消息称,这3名恐怖嫌犯可能为“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简称“东伊运”)组织的成员。

  长期以来,“东伊运”等“东突”恐怖组织以将新疆自治区从中国分裂出去为目标。为达到这一政治目的,他们长期从事针对中国的暴力恐怖活动,在新疆等地制造多起恐怖袭击事件,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90至2001年间,“东突”恐怖势力通过爆炸、暗杀、投毒、纵火、袭击、暴乱等方式,在中国新疆境内制造了多达200余起暴力恐怖事件,累计造成162人丧生,440多人受伤。但这一回,“东突”分子竟选择在欧洲国家,特别是素以热爱和平闻名于世、有“诺贝尔和平奖故乡”之称的挪威谋划发动恐怖袭击,实属罕见,引起包括挪威在内的整个西方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思考。

  事实上,早在2002年9月,联合国已将“东伊运”列入国际恐怖组织名单,中国公安部于2003年12月首批认定其为四个“东突”恐怖组织之一。美国于2009年4月将“东伊运”恐怖组织头目列为制裁对象。此次案件发生后,挪威反恐专家也指出,“基地组织”与“东突”成员长期存在着“利益共享”。这就再次证明,“东伊运”等“东突”组织不仅是图谋“独立”的分裂势力,更是具有国际危害性的恐怖组织。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国际社会的共同威胁,竟然得到了别有用心之人的同情与辩护。7月18日,“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简称“世维会”)主席热比亚通过挪威媒体发表声明,希望国际社会不要因“单个案件”就否定维族人“争取自由和人权的斗争”,并妄称“中国政府将加剧对维族人的迫害”,企图通过攻击“中国政府压制新疆少数民族人权”,抹黑中国,混淆视听,转移人们对“东突”组织恐怖行径的关注。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央政府长期倾向性政策支持下,新疆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的1955年开始,中央政府给予新疆的财政补助累计已超4000亿元人民币。新疆从没有铁路,没有农场和成规模的良田,发展到拥有铁路运营里程3000多公里,高效节水农田近80万公顷。从只有1所大学,文盲率高达90%,发展到拥有普通高等学校32所,在校生近25万。从每万人仅拥有1.6张病床,0.19名医生,发展到拥有各类卫生机构7000多个,人口平均寿命达到72岁。

  新疆地区民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保护与发扬。全区目前13个世居民族使用10种语言和文字,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都广泛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府制定政策法规保障各族群众充分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组织力量抢救、搜集、整理、出版少数民族古籍,对文物古迹定期进行修缮。可以说,新疆的发展与进步是实实在在、有目共睹的。

  今年5月,中国中央政府在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再次承诺,对新疆公路、铁路及其他基础设施项目上的投资将翻番,确保今后5年内新疆地区基础设施、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中国各级政府将一如既往地促进各民族和谐相处,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新疆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惠及了全区2100多万各族群众。“世维会”主席热比亚本人就是新疆发展的受益者。正是凭借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安定的社会环境,热比亚才得以投身商海,一度成为新疆女首富,并当选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拥有在全国政治层面参政、议政的权利。然而,她却为了不可告人的一己私利,恩将仇报地诋毁帮助其发家致富的国家和政府,成立分裂组织,支持恐怖行为,残害同胞生命,破坏社会稳定,其行径令人不齿。在新疆地区各族群众普遍求稳定、谋发展、奔小康的社会大环境下,以热比亚为首的“东突”恐怖分裂势力必然越来越不得人心。

  当前,恐怖活动已超越国界,没有一国能够保证不成为下一个被袭击目标,也没有一国能够单枪匹马战胜恐怖主义,加强国际反恐合作符合各国利益。面对恐怖主义威胁,挪威首相斯托尔滕贝格日前已表示,挪政府将出台一项旨在预防激进和暴力极端主义的行动计划,以增强反恐能力。国际社会也应充分认清“东伊运”等“东突”恐怖组织本质,对“东突”势力借“政治避难”之名伺机向部分国家渗透的图谋保持高度警惕,在情报、司法、政策协调等方面加强国际合作,强化对国际“东突”势力的限制和监控,共同维护全球安全利益,争取早日彻底根除恐怖主义这一危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毒瘤。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明】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