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旧金山7月12日电 题:海地震后6个月 民众何时走出帐篷?
中新社记者 刘丹
7月12日是海地大地震6个月,首都太子港依旧一片废墟,帐篷林立。总统普雷瓦尔在纪念仪式上坦承重建工作举步维艰,下一个阶段的工作目标是“要让人们走出帐篷”。
西半球最贫穷的国家海地,今年1月12日以来备受国际社会和媒体的关注。总人口约900万的海地,近80%民众生活在每天收入不到1美元的极端贫困线以下,半数以上人口营养不良,长期依赖国际援助。1月12日发生的7级地震,将这个灾难深重的国家推向几乎毁灭的边缘。海地政府提供的数字称,首都太子港140万家园被毁,死亡人口达23万至30万人。
海地重灾受到国际社会和媒体的巨大关注,继1月25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海地重建国际外长会议后,3月31日,联合国在纽约总部召开海地重建国际捐助大会,130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承诺在未来两年内捐赠53亿美元,在未来3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捐款总额达到99亿美元。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将未来10年的捐资目标设定为115亿美元。
6个月过去了,电视画面中的太子港依旧是遍地废墟,临时帐篷处处可见,抢劫强暴案件层出不穷。出席纪念仪式的美国前总统、联合国海地事务特使克林顿昨天对媒体表示,海地重建速度缓慢令他心力交瘁,倍受挫折。160多万家庭仍然无家可归,地震留下的1700万立方米瓦砾只有2%被清理,53亿美元的国际援助只有近4500万美元到位。
目前只有巴西、挪威和澳大利亚等国实施了现金援助,而多数国家选择以免除债务替代现金援助的做法令克林顿感到无奈。
当初许诺捐赠11.5亿美元的美国,目前只兑现了3000万,余下还有待国会表决。
克林顿承诺本周将敦促捐赠国兑现承诺,特别是那些表示要将现金直接交给海地政府的国家。
关注海地事务的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中国学院讲座教授姜闻然1月25日曾就蒙特利尔举行的海地重建国际外长会议对中新社记者表示,以往的事实证明,每逢灾难发生时,国际社会总是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予以及时的金钱和物质援助。但遗憾的是,随着媒体焦点的偏移,人们注意力的转移,灾区便陷入被遗忘的角落,这类国际援助往往不能兑现承诺。
半年后的今天,姜闻然告诉中新社记者,他的担心不幸成为事实,这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利益高于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现实”。
姜闻然称,不能按时兑现承诺,固然有各国国内经济危机和衰退的影响,但更深层的原因应该体现在道德层面。“为什么西方国家屡屡作出承诺却不兑现?”姜闻然表示,相对于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成功援助,西方国家需要反思自己的援助政策。
姜闻然提出,仅靠克林顿这样的政治名人或社会名人来促进海地重建显然是不够的,唯有建立一个国际性的监督机制,对承诺援助的国家实行问责制,才能保障贯彻机制的健康运作。(完)
参与互动(0) | 【编辑:唐伟杰】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