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五月十一日电 题:“一国两制”有很强的生命力 --访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郑耀棠
中新社记者 文青
“香港回归十周年,证明了‘一国两制’有很强的生命力,可以克服各种激流险滩、惊涛骇浪。”港区全国人大代表、行政会议成员郑耀棠回顾回归十年经历认为,香港面对很多难题,但藉着“一国两制”成功实施,都一一化解了。
郑耀棠一直积极从事各种公共事务,多年来担任工联会主席一职,现时他也是香港回归各界庆典筹备委员会召集人,过去几年的回归大巡游和大型庆祝活动,他都成功将活动办得有声有色、喜气洋洋,凭借的是多年来深入民心的形象和号召力,加上一颗热忱的爱国心。
郑耀棠接受本社记者访问时指出,当中国宣布要收回香港主权,尽管香港人有很强的国家观念,也富有民族感情,普遍支持回归,但由于经过百多年殖民统治,对回归也有忧虑。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经过十年实践,释除了港人的疑虑。
郑耀棠指出,回归后中央政府相信港人,给予香港很高的自治权,对香港特区内部事务从未作出干预,但一九九八年发生亚洲金融风暴,令香港经济一落千丈,加上禽流感、沙士等疫情爆发,香港特区可以说是“生不逢时”,而中央在关键时刻,及时出手,给予支援。
“回归初期,香港仍然未善用‘一国两制’的优势,港英政府年代采取和内地隔离的政策,回归后仍未有打破。”郑耀棠指出,香港和内地在初期仍存在很大鸿沟,直至近年来,内地对香港实施个人游、CEPA等政策,香港和内地才加速了融合的进程。
郑耀棠透露,当年香港内部经济不景,他首先向全国人大提出开放内地个人游,当时得到前行政长官董建华和前财政司长梁锦松支持。个人游实施后,香港整个经济活力也被激活,他认为,在香港经济一体化下,香港未来仍要加强和内地的互动,全方位进行交流。
郑耀棠植根于劳工阶层,长期为低下阶层争取权益,对事关民生的问题反应敏锐。
“现时很多港人都选择在内地居住,生儿育女,为什么不可以在内地兴建公屋,为这些基层市民提供住屋津贴?为什么不将学校延伸至内地,以免港人子女每天匆匆忙忙过关上学?”郑耀棠认为,政府应改变以往“隔离”的思维,政策制定要有更广阔的视野。
郑耀棠认为,两地通婚将来会越来越多,制度和习惯也会产生变化,很多新来港人士生活紧张,也没有福利,医疗、住居等成本都增加,导致很多家庭纠纷,所以政府政策也要作出调整,而工联会在二零零四年也开始在内地设立办事处,支援这类家庭。
面对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郑耀棠指出,虽然香港相对北京、上海等内地城市仍有很大优势,但他认为香港要向国际级城市进发,仍要自强不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