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明天更好,依靠什么?依靠法律!因为历史经验表明,法律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真正繁荣的抓手。
香港的抓手是什么?是基本法。
但香港资深大律师、全国政协委员胡汉清介绍,港人对基本法的理解还需要加深。
在回归两年后,这位香港大律师就开始推广基本法的工作,希望以此保持港人加深认识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关系的认识。不过,胡汉清表示,在港推广基本法有时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希望政府方面给予支持。
今年七·一以后,特区政府将向公众咨询的政改绿皮书,胡汉清推出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政改方案。
人物坊:胡汉清
香港太平绅士,现任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基本法推广督导委员会委员。
胡汉清还是法律界名人。任香港法律改革委员会委员,大律师纪律审裁委员会委员,证券及期货事务上诉委员会主席。曾任高等法院暂委法官,香港大律师公会执行委员会成员,香港大律师公会开放内地法律事务市场问题专责小组主席。
居港权案件判决促使我推广基本法
新京报:多年致力于在香港推广基本法,是什么触动了你做这件事情?
胡汉清:回归后两年多,香港终审法院判了一个关于居港权的案件,是这个案件触动我去做这件事情。这个案件产生了两个原则性的问题。
新京报:哪两个问题?
胡汉清:一个是哪些东西是香港自治范围以外的事。
国家已经规定了内地人定居香港的条件,但这不是香港自治范围以内的事,因此第一个原则性问题就是:为什么终审庭会处理基本法158条明文规定不该处理的案子?
第二个问题是,既然要判这个案子,需要看立法原意。
在中英联合声明中要求,中央政府要制定一个内地人来港定居的方针政策,这就是立法原意。结果,香港终审法院自己创造出一个新的定义出来审判该案。
新京报:然后你就成立了工作室?
胡汉清:大家没有搞清楚这个争议的基本内容、基本原则,对一个法律工作者来说,这是件很可悲的事情。
所以当时我跟香港大学教授陈弘毅决定成立一个机构,那时候叫一国两制工作室。
第二个工作就是要成立一个基本法图书馆。我们还希望能够在大学里成立基本法讲座,请一个国际知名教授来讲课。我希望通过这些让市民了解基本法。
新京报:当时,23条立法在香港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最后导致二读押后。这种争议和港人对基本法的了解程度有关吗?
胡汉清:23条是中央政府关于国家安全的一个基本政策,这是个前所未有的问题,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让地方政府立一套不同的安全法,这表明中央政府对一国两制具有的诚意。对23条存有争议其实是反对自己拥有立法权,这不是香港市民想要的。所以我说,回归十年,对这些基本方针政策,还有人不清楚。
新京报:推广基本法工作的效果明显吗?
胡汉清:这个工作,在民间上来讲,我们这个群体很吃力很困难。我觉得这个工作不仅需要香港民间团体,还要中央政府、香港特区政府去推动,所以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基本法委员会变成一个实务的单位,强化国家对基本法的推广和研究。所以要做这个努力,晚做比不做好,晚做也要做,还得各方面去努力做。
新京报:现在的问题实质是什么?
胡汉清:问题是,不是香港的智慧不够,看问题看不清楚。我觉得问题是香港回归后,被政治化的东西很多。以前经历150多年殖民统治,从来没有什么自治过,没有(自治)文化、经验。香港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不可能完全拿内地的一套,所以有了一国两制,但也不表示可以完全拿西方那套,我们也要吸收国家的经验,好的我们采用,再配合我们的需要。太政治化了看不清楚什么是基本原则,社会容易分裂。
政改须循序渐进而非立即提出时间表
新京报:你怎么看香港政改?
胡汉清:回归之后,虽然说香港50年不变,但有一个一定要变,就是政治体制,因为以前是殖民地体制,不可能继续下去。高度自治下政治体制应该怎么样?这个需要发展。回归之后,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根据基本法一路在循序渐进地走。比如选举委员会的改变,香港立法会一直在争取直选,不过现在到了一个关口。
新京报:为什么说到了关口?有哪些问题难以解决?
胡汉清:因为中英联合声明从来没有一个协议说香港是要普选的。普选是中央政府听到香港人的声音后,觉得香港人希望普选,所以就定了基本方针政策,最终要达到普选,还香港人的心愿。
这个最终目的跟中英联合声明现在常有矛盾,因为立法会中设立功能组别不符合普选要求,中英联合声明却要保留功能组别参与,怎么处理两者矛盾?
新京报:争论焦点在什么地方?
胡汉清:现在中央政府、香港特区政府和市民讨论解决方案。在讨论中,有些人一讨论就要时间表。基本法中讲的不是时间表,而是看条件,先要路线。时间表问题体现了有些香港人对中英联合声明、基本法和宪法不熟悉,我希望能够改变这个文化。
新京报:七一后,香港特区政府政改绿皮书要向市民咨询。你怎么看待其他方案?
胡汉清:我们出来评论也都是谈论是否符合基本法。
这一次政改,我在策略发展委员会里听到很多方案,没有一个提到基本法45条里的基本条文。基本法45条涉及特首选举产生办法的,并说明最终目的是普选。这个办法是:要有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员会,委员会要以民主程序提名候选人。这个条文说得很清楚。现在很多方案说,从提名委员会里(比如800人里)找100人签名就可以提名候选人。从法理的角度去看,这样是不符合的。第一,提名单位清楚写明是提名委员会,而不是委员会中的某一些人,是要集体提名。第二,它说明是由一个由广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员会提名,在法律上不单是提名委员会的组成要有广泛代表性,还有这个提名是由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员会提名。第三,全世界国家领导人选举,大多限制候选人数目。不可能几万人去参选,全世界只有法国允许多人参选。全世界的经验是一次普选两三个候选人参选。但也不是说,全香港就两三个人参选,应该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人参选。
新京报:你们的方案认为普选合适时间是2017年?
胡汉清:我们的方案只是把45条里的条文很清晰的写出来。我们的方案坚持循序渐进。比如说,如果觉得现在800人选举委员会组成还不够广泛代表性,大家认同的话,2012年也可以去争取修改,不过我们看最快也要到2017年。但假如对现在800人的选举委员会没有异议,而且觉得现在这个选举委员会可以变为提名委员会,假如香港情况允许,我觉得中央也可以考虑2012年进行特首普选。
基本法起草文件解封有助其推广
新京报:有些人说,香港法治和自由受到了回归的影响,你怎么看?
胡汉清:我觉得,香港回归之后,人权和自由只比以前增加没有减少。比如说,以前英国人在香港没有给人权法。
基本法首先写得很明白,各种人权一定会在香港实施,给予一个宪法性的地位。第二,香港回归前没听过什么叫司法复核(民告官)。现在司法复核变成了一个常识。
新京报:你曾建议将基本法起草时的文件予以解封,它的重要性在哪里?
胡汉清: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很多的争议(比如董建华辞职后曾荫权的任期是两年还是五年),看起草时的文件就会很清楚。这方面的工作也希望特区政府和中央政府可以多给一些支援。把这些资料早一些公开,对基本法的推广绝对有帮助。
新京报:对基本法实施十年来的情况,你的总体评价是什么?
胡汉清:吴邦国委员长谈到,总体来说,回归是很成功的。基本法实施十年来基本的问题是不大的,存在的问题是在基本法的实施中,产生了被过于政治化的问题。所以我说,回顾十年,不足的地方就是有些香港人还不太了解基本法和中国宪法,当然还有中英联合声明。
磨合过程认识主权单位最紧要
新京报:香港和内地法系不同,回归后有一个磨合过程。你觉得现在磨合过程完成得怎么样?
胡汉清:我觉得,磨合过程最要紧的是香港社会认识主权单位。主权是中央政府。第二,还要看到两个制度的分别。吴邦国讲得很清楚,所有权力都在中央政府,不存在剩下权力的问题。所以这一点表明,香港只是一个地方政府,但要高度自治。这样认识后,磨合才可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