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八月一日电 题:皇后码头拆迁与“集体回忆”
中新社记者 齐彬
扰攘多时的香港皇后码头拆迁事件,周三进入高潮。从上午十一点半开始,警方陆续将占据码头的示威者抬走,承建商随即清理现场。这距离早前政府设定的最后清拆期限,已经过去十一个多小时。
为了配合中环填海计划,香港政府决定清拆老旧的皇后码头,但这一计划受到了部分市民的反对。他们认为拥有逾五十年历史的码头,承载了诸多香港人“集体回忆”,同时中环填海工程亦破坏了码头周边的建筑格局,强烈要求原址保留,并为此占据码头超过一个月,进行静坐示威行动,有三名年轻人最近几天还宣布为此绝食。
曾几何时,“集体回忆”在香港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时髦词:政府推行市政工程,总有人以破坏“集体回忆”为由反对;一个几十年坚持在城市公共设施上涂鸦的男子几天前辞世,有人慨叹“集体回忆”消逝。但吊诡的是,宣称要以生命保卫皇后码头的,却绝大部分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对于他们还非常短暂的人生历程而言,更多回忆可能与寒窗苦读有关;而见证码头变迁的中老年市民,在现场却寥寥无几。
现年七十多岁的香港证券商协会副主席陈葆心女士,工作、生活都主要在中环地区,也见证了皇后码头的历史变迁。她说,过去的皇后码头,是英国皇室人员及港督登陆上岸的地方,他们在那里所举行的一切仪式,最主要目的是要宣示主权,向全世界表明香港是英国的地方。“这算是什么人的集体回忆?在上个世纪初一段颇长的时间,山顶仍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内进’的警告牌,这回忆又会有什么感受?”
正午的太阳热烈如火,记者浑身汗湿钻进一辆出租车,得知我是采访皇后码头清场活动,这位程姓司机开始发起牢骚:“这些人天天闹着要民主,他们哪知道中环闹市堵车的苦?!”“这就是所谓香港的特色了,”这位开了二十多年出租车的老司机显得有些无奈。他说,中环是香港的核心地区,人流、车流都多,跟几年前已经大不一样,“不过跟别的事情一样,最终政府的规划还是会落实的”。
是的,大部分人都相信最终政府的规划会得以落实,但这中间耗掉的成本又有谁来承担?中环第三期填海工程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规划,其后获得立法会拨款并通过了司法覆核,并非匆匆清拆。据香港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介绍,码头原应在今年二月交给承建商,现已延误了五个月,可能需面对索偿;而原定为解决道路拥挤将兴建的新路,也要延至近十年后才能竣工。
毫无疑问,在香港这样一个有着特殊历史的国际大都市,政府推行任何重大市政建设,都要考虑到文物、环保以及公众利益等因素。但今天总会过去,希望总在明天。在周边地区都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如果屡屡因为一些“集体回忆”,耽搁了整个香港的发展,那或许才是香港真正的危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