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24日电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所谓学问就是继承人类整体的遗产,所以是最高的财产。”在与国际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及天地图书副总编辑孙立川的鼎谈集《文化艺术之旅》中,国学大师饶宗颐这样说。
出身富裕之家的饶宗颐,在父亲遗留下来的庞大财产与大批书籍之间,选择了书籍,造就了后来闻名于世的国学大师,是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的高峰。
最新作品,是与池田大作从人生谈起,谈文化,说艺术,引佛学,从古今聊到未来的《文化艺术之旅》。书籍在香港书展期间印行刊发,饶宗颐接受该报独家专访,谈新书种种。
访问那天,众多亲朋正与饶宗颐先生庆祝93岁大寿。餐桌中一个偌大的寿桃,绯红的色彩冲淡了近日的一丝哀伤——访问前几天,国学大师季羡林、任继愈相继离世,饶宗颐痛书“国丧二宝 哀痛曷极”,哀悼二位挚友的离去。
季饶二人在学术界并称“北季南饶”,二人在学术研究上颇有交集之处。如季羡林赋予“天人合一”的现代观念,饶宗颐在书中则提出“天人互益”,把这个观念引申到环保问题上,饶宗颐指出,全球化同时意味能源的大消耗,环境的恶化日甚一日,大自然正在惩罚人类肆意破坏所造成的恶果,不要“天人互害”,而要造成“天人互益”的环境,朝“天人互惠”方向努力才是人间正道。
“我对人类的未来是很悲观的。”饶宗颐说,天人互害正是出于人的劣根性:“人的本性是恶,人类自己制造各种仇恨,制造恐怖,追求各种东西,变成物质的俘虏,掠夺地球资源不够,还要到火星去,最终是自己毁灭自己。最后人类可能要回到侏罗纪,回到恐龙时代。”于是从古人文化的智慧里学习便更加重要。“就像书中所讲,不要天人互害,而是互益,这比天人合一更为重要。”
书中对谈,古往今来,从艺术到佛学,话题涉及不同学术不同流派,说是文化艺术之旅,实际上谈的却是学问的东西。正如书中饶宗颐提到,他首次知道做学问的乐趣,与父亲饶锷有莫大关系。“在我家里有很多藏书,自幼便看见父亲做学问的情景,知道读书是何等的乐事。”
饶宗颐早慧,从小便有神童之称,家中虽然开的是银庄,但父亲一直执着于学问的追求,这也影响了饶宗颐后来走上学问之道。“做学问是文化的大事,从古人的智慧里学到一点东西。”父亲壮年离世,饶宗颐继承其志,不足20岁已完成父亲的遗志,续编《潮州艺文志》,这成为他踏入学术界的第一步。
饶宗颐在书中谈到:“我选择了学问之道是正确的。千金易散尽,但学问是不会背叛自己的,而是与时并进的。”家中银庄虽有千金,但随着时局的变化,终于散尽。
饶宗颐生于1917年,经历了中国近代的动荡与变迁,在抗战期间曾多次逃难,包括1943年任无锡国专教授时,随师生避难广西南迁蒙山,那时候有一青年学生陈文统拜他为师,学作诗填词,后来成为著名武侠小说家梁羽生。饶宗颐也曾在时局未稳之时,踏访偏远山区的瑶寨进行研究,抗战胜利后南下香港发展。
“我喜爱的诗人韩愈曾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对我来说,万卷诗书就如我的老师。”饶宗颐在与池田大作的对谈中如此说。年轻时一心想入大学进行研究的饶宗颐,因父亲逝世而不得不放弃进大学深造的计划,却也因此而令他更想在大学做研究。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