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琴岛开发博弈数年 澳门大学捷足先登(图)(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港澳新闻
    横琴岛开发博弈数年 澳门大学捷足先登(图)(2)
2009年06月29日 03:55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变化的开发政策

  主要发展工业还是旅游业,继任者与前任有不同看法

  继任者认为,横琴岛不能发展工业,应该全力发展旅游业。而在梁广大的思路中,旅游只是发展的一小部分。

  1998年,横琴岛被确定为珠海五大经济功能区之一,翌年,珠海市建议把横琴开辟为旅游开发协作区,但建议迟迟未能落实。

  梁广大卸任当年,横琴经济开发区第一任书记焦英尧年龄也到届退休,斗门县长张作胜调任党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

  如今,张作胜也已退休,与他的前任焦英尧一样,他觉得横琴岛发展旅游是个决策失误,“但作为下级,我只能服从”。

  在他们看来,横琴岛除了青山绿水,既没有人文古迹,也没有现代化景点,难以吸引游客,配套设施上没有酒店宾馆,另外没有资金。

  张作胜有个观点,自古以来无工不富,不发展工业就没有横琴岛的前途。他认为自己在横琴的几年基本没事干,除了引导岛上的居民养蚝致富,就是“小打小闹”发展旅游。

  之前,梁广大已经将水、路、电等设施的基础打好,张作胜对此进行了收尾。

  “先谋而后动”

  广东省提出将横琴岛创建为“泛珠三角横琴经济合作区”,温家宝赞叹横琴“这是一块宝地”

  2002年,发展思路,又有了变化。

  珠海的主要领导再次变动,新书记提出,还是要发展工业。但珠海的领导们没有想到,对于横琴的发展,他们的话语权越来越小。

  2004年,广东省提出将横琴岛创建为“泛珠三角横琴经济合作区”(即9+2合作区,9指内地泛珠三角9省区,2指香港和澳门)。

  当年的粤澳合作联席会议确定,以“泛珠合作,粤澳为主力”方针开发横琴。

  广东省发改委委托中投咨询公司,为泛珠三角横琴经济合作区编制项目建议书,涉及内容包括经济区的发展定位、产业定位及向中央争取的优惠政策等,并在2005年完成了《泛珠三角横琴经济合作区的项目建议书》。

  此举一出,意味着对于横琴的发展,珠海将不能单独决定,至少要听从广东省的意见。

  当广东省积极准备这一合作项目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5年9月10日视察横琴。他赞叹“这是一块宝地”,要求先谋而后动,慎重开发、科学开发、合理开发横琴。

  “这一回,连广东省也不能决定横琴的规划了,必须要等国务院的意见。”珠海市发改局官员说,国家发改委来此调研,他们起到的作用也就是配合、协调。正因此,珠海市相关部门现在对横琴的发展规划闭口不谈,“因为珠海说了不算”。

  澳门“属意”横琴岛

  澳门回归前,就曾通过民间渠道,希望横琴划块地给澳门开发

  制订新的横琴发展规划时,越来越多地考虑了澳门的发展。今年2月13日,广东省发改委主任李妙娟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对横琴的规划将充分放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考虑,横琴的建设要考虑和港澳特别是与澳门产业如何对接。

  地域面积不足横琴岛三分之一的澳门,未来发展空间的不足早就显现,多年前就有意向横琴拓展发展空间。

  上世纪90年代初,横琴经济开发区第一任党委书记焦英尧任职时,澳门就通过民间渠道,希望横琴划块地给澳门开发。当时澳门尚未回归,焦英尧拒绝的理由很干脆:“回归前谈,没有用,不要谈,回归后就是一家人了。”

  1999年,澳门回归后,粤澳合作开发横琴的磋商一直没有停止。

  焦英尧的继任者张作胜对此印象深刻,广东省委研究室就粤澳合作开发横琴的问题,在横琴岛上开过两次研讨会,还邀请了澳门人士参加。

  “研讨的结论很虚。”张作胜记得,当时都说横琴只有加强与澳门的合作才能发展,但谁也没有指出怎么合作,“大家都知道说了也没有用,因为最后要中央定。”

  在张作胜担任横琴经济开发区党委书记期间(1998年到2003年),澳门行政长官何厚铧在珠海市领导的陪同下去过横琴两次,双方均未表态。

  2006年11月,广东省通过了《横琴岛开发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上报中央审批。

  当年,美国拉斯韦加斯金沙集团欲投资130亿美元,在横琴建国际度假村项目。后因高层决策,开发搁浅。

  据了解,目前横琴经济开发区与外面谈成意向的项目已有30多个,但由于政策不明朗,无法实施。

  2007年1月,珠海政协委员王电波曾在珠海七届一次政协会议上说,“这么多年来横琴的政策和发展定位是‘常论常变’,久拖未决,导致我们多次与机遇擦肩而过。”

  直到去年3月,广东省提出“深化粤港澳合作”,横琴岛再次引起关注,“横琴岛有望成为特区中的特区”。

  当年下半年,何厚铧说,来年将会有合适时机商讨启动横琴开发。

【编辑:张哉麟
    ----- 港澳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