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十一月二十四日电 题:为保留港人集体回忆,天星码头“三维立体”存档
中新社记者 关向东
二十四日,港府表示,用最新的激光扫瞄科技,将旧中环天星码头的一梁一柱及其钟楼,以“三维立体”存档。
除了这电子方式储存资料外,有关政府部门正为这座建筑物拍摄照片,以不同的角度,将码头内的设施及面貌留存下来。
今日,土木工程拓展署总土地测量师邵伟青表示,当局为保留港人集体回忆,在拆卸天星码头及钟楼前,已利用先进的激光扫瞄科技,将钟楼及旧天星码头的资料以电子数码方式详细保留下来。
因应中环填海计划,有四十八年历史的香港中环天星码头,十一月十一日最后一天提供服务。当天,此间十多万市民前往告别。新的天星码头在十二日即时启用,距离现有码头七、八分钟的路程,编号为中环七号及八号码头。
市民们同时告别的,还有天星码头爱丁堡广场上,矗立的一个钟楼。
据介绍,钟楼内里悬挂着香港最后一个机械大钟。它于一九五八年安装在钟楼内,与英国伦敦大笨钟系出“同门”。资料指,大钟由比利时国王赠予英国怡和洋行一名东主,其后转赠予天星小轮。
近半个世纪来,爱丁堡大钟每十五分钟报时一次,钟声已经成为港人的集体回忆,香港一些民间团体今年以来,一直尽力阻止将之拆毁。
对于民间的诉求,今年九月二十日,香港立法会规划地政及工程事务委员会,在一份《搬迁中环天星码头》的文件中表示:有社会人士认为应保留铜钟,让现有的“天星码头”这个标记成为我们的集体回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钟楼属于政府産业,但铜钟却属于天星小轮。二00五年,天星小轮就原有铜钟搬迁至新钟楼进行技术可行性研究后,认为此举幷不可行,因为缺乏搬迁所需及日后维修所需的新零件及构件。因此,新钟楼会安装全新的铜钟。钟声与原有的相似,而原有的铜钟将会拆下,陈列于新钟楼内。
十一月十一日之后,一个名为“天星大钟关怀小组”在民间成立,呼吁将旧天星码头并天星大钟,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下来。称它们是深深地根植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公共空间,见证了香港走向现代化、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这样的本土文化地标,是香港市民身分认同的根基。拆除这样的文化遗产,将使市民失去对城市的归属感,还会令香港的国际形象受损。此间媒体也不惜版面,几乎日日均有刊登与天星码头有关的文章。
按计划,十二月中环天星码头将拆迁,鸣响了四十九年的大钟拆卸后进入香港历史博物馆。
今日,邵伟青表示,以“三维立体”存档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三维测量点(简称点云),系统可以依此量度点云中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方向等,亦可以制作结构图、切面图及三维模型,以及在电脑模型中飞行,从不同角度展示有关建筑物。
他说,扫瞄将整个钟楼及旧天星码头里里外外完整地记录下来,密度达一点五亿点点云,非常精确。不同物质有不同反射强度,扫描可分离建筑物的颜色、纹理、座标,以电子方式存档,方便政府日后考虑如何将钟楼和码头特色融入中环新海滨设计。
不知,特区政府走出的这一步,是不是真的能够回应了当下的民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