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深港合作目标直指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近日两地高官会晤,签订一系列合作协议,数量上将全面超越2004年的“1+8”合作协议。“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是个宏伟蓝图,需要跨越许多体制与技术上的深沟浅壑方能实现。
事关两地发展前途,深港之所以提出新规划,一是基于两地同时感受到的巨大压力,二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阶段。最近新特区消息频频出炉,对于老特区构成了巨大的压力。老特区必须探索新的发展之途,才能增加特区的魅力。此次提出如此宏大的计划,是新特区压力之下图变求存的产物。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货币市场化的关键阶段,谁能掌握主动,谁就能获得中国经济发展的皇冠。两地对于一体化的热度同时升温,绝非心血来潮,而是中国经济到了又一个转折期的标志。
以往的深港合作虽然在硬件设施方面大有进展,但在“软件”方面并未能做到优势叠加,简单地说,香港的人才优势、体制优势并没有全面地为深圳所用,深圳的发展仍然围绕规模推进并未在体制上有全新突破,深圳作为立市之本的创新精神没有得到全面挖掘。
深港合作要实现优势叠加,必须高度重视香港体制,而不是出于眼前之利,两地一齐向行政激励式的优惠体制靠拢,香港近期资本市场向特大型内地企业敞开一系列隐形绿色通道已经显现出不祥之兆。
深港近在咫尺,就货币而言却远隔千里,两者都存在先天缺陷。对于香港而言,港币是在联汇体制下的非主动货币,一举一动都必须紧盯着美元,在短期内这一被动模式无法更改;对于深圳来说,虽然背靠着香港这个世界最自由的经济体,以及世界经济引擎的最大新兴经济体,却没能融会贯通为我所用。两种优势如果不能有机结合,就可能成为两种劣势的叠加,即把内地市场的封闭性与香港市场的缺乏自主性叠加到一起。
以此次完善深港金融合作机制中所包含的建立共同的资本市场为例,两者积极探索深圳金融机构通过香港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继续吸引香港金融机构在深圳设立分支机构,加入国内金融市场。要建立共同的资本市场,需要解决的中央政策层面的障碍包括,是否允许投资者投资这个共同市场,如果同意的话,是以港元还是以人民币结算,通常而言应该以人民币这一主权货币作为结算单位,这也符合扩大人民币结算范围的整体目标,随后的问题是,如果允许以人民币为结算单位,除了香港居民以外,是否允许国际投资者投资,如果允许的话,这与人民币资本项目全面开放又有什么区别?
其他障碍还包括,两地不同的监管体制如何联通?是香港监管者放松要求,还是深交所单独实行与香港的法律法规相同的监管制度?并且,要利用香港的商业、金融中介机构的强大实力,内地的资本市场是否认可他们的经营资质,认可他们的评级结论,如果仅供参考之用,无疑是社会财富与效率的极大浪费,所有这一切内在的融通都必须提上议事日程。在此之前,深圳的行政管理也有一个与香港接轨的问题,否则,两地的公司不可能在完全不同的管理平台上共存。
深圳目前是拥有港资金融机构最多的城市,但拥有最多的港资金融机构只能说是拥有了壳,高效的资金来往才是活水,此前深圳曾经出现提取现金有上限的指令,本地政府居然不置一辞,让市场人士无比失望。
以往的深港合作是表面相通血肉未接,如今要打通血脉,更重要的是双方必须在物流、人才、法律、资金等各个难题上找到解决之道,如此才有可能携手向中央提供可行的方向,没有作为立市之本的“特”与“新”的浅层次合作,不过是重复做大经济体量的老路,不足为训。(叶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