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6日电 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出版的《香港统计月刊》的统计,从1981年至2006年这25年香港结婚的数目是256802宗,离婚的总额则为52934宗,按此比例去计算,就可获得“港十对结婚三对离婚”的结论;另一个非常“有趣”和惊人的数字是:1981年结婚的总数是50756宗,和2006年的结婚人数50328宗差不了多少,但二十五年前的离婚数字是2060宗;二十五年后的2006年的离婚数字则高达17424宗,高出八倍多,十分惊人!香港《大公报》发表文章指出,离婚者众,令人感慨。并质疑:为什么会是如此?值得社会工作者和婚姻问题专家去分析研究。
文章表示,我们都是四十至五十年代走过来的人,认为男女一旦结婚,有如签署了“生死约”一般,女性多数从一而终,男性也极少遗弃妻儿者。不是说他们夫妻的感情就甜蜜到如胶似漆,十二级台风都打不散,不,纵然是热吵、冷战,他们宁愿仍然保持那种名存实亡的关系。我们就见到有些先生有享齐人之福的,有和女秘书暗渡陈仓的,有与情妇搞一夜情的……,怨妇们大都哑忍,宁在文章中骂他,也不轻易闹离婚。
比较起香港和目前中国内地的离婚率大增的状况,实在令人感慨万分。除了社会环境和家庭结构、生态极为不同之外,据本人的接触和观察,实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
观念改变:旧年代的婚姻观念传统而保守,除了皇帝可以有三千二奶(假如他所宠幸的宫女都算的话)之外,一般人都是一夫一妻制。男的养妻活儿,女的相夫教子,从一而终,谁搞婚外情都算“错”;如今的男女婚恋却不是这样,观念起了“大革命”。爱情只分先后,没有对错;“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在种种新派理论的渲染之下,一些似是而非的爱情观念直接导致离婚率“高企”。
自我膨胀:旧年代中国人的夫妻之道,讲求相敬如宾、鹣鲽情深,“执子之手,白头偕老”,但现今社会“人权”意识高涨,动辄搬出或强调保护个人的私隐权,一方面男女比以前更加平等,另一方面夫妇双方也比以前更加自我,更加个人主义化,这种有利有弊的风气渐渐令夫妇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尊敬度加强的同时也令疏离度加强。有的夫妇从来没吵过一次架,只是长期的冷战,也导致最后的分手。
即食面效应:这十几二十年来,影视媒介也发生了观念、题材和内容的大变化。港、台、内地以及日、韩的影视节目,包括长篇连续剧、电影……不少改编自漫画、银幕和荧幕上的男女之爱似乎已经不需要了解对方和靠长期的苦苦追求,多时是一见钟情,一拍即合,甚至很快上床。我们不乏见到时下男女不断拍拖不断分手如家常便饭的状况,万一不慎去注册结婚了,也可预见婚期不会太长。
经济独立:表面上看这是好事,男女经济独立有什么不好?双职工带来的是较为丰厚的薪酬收入,可以共同承担家庭的担子。但必得承认,这也给夫妻关系带来一些代价,产生了一些副作用。从前的“老婆仔”文化程度低,传统观念是“能嫁个好老公”(所谓“男子勿入错行,女子勿嫁错郎”)就是一生幸事,哪怕“养在深闺人未识”;然现今讲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还不算,还出现女权主义运动,甚至还有女性解放主义分子,鼓吹男女关系“多元化”……姑且不谈这些极端事物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常见的是:女性在现代的香港不少已拥有高学历,在各大机构出现了令男性大叹不如的女强人,政府中不乏精明硬朗的女高官,社团中不乏叱咤风云的女领袖……放眼世界,女总统、女部长……实不在少数。女性从家庭、厨房走出来打天下,与男性平分秋色,手上握有可以养活自己的经济命脉,不须再向丈夫唯命是从,这又是男女双方经济独立的“副产品”,造成如今比诸二十五年前离婚率大增的另一间接原因。
另外还有性爱不协调、个性太强、第三者介入、钱财纠纷等等并非香港独有的原因,不必再一一详加分析。
所谓一夜夫妻百日恩。男男女女的离离合合既然不能避免,也应在一种和平的方式下分手,万不该大打出手、搞臭对方或发生暴力悲剧。令人可叹的是近日来,娱乐圈内有一对夫妇的离婚却是以越搞越烈的抹黑、搞臭对方作为收场,落在无良周刊手上,又变成不忍卒睹的封面丑闻炒作。为什么不想一想当年同床共寝的情景?将自己同枕人描述得这么丑恶,对自己其实也是一种自打耳光的羞辱。我们很欣赏伉俪同行协进会此类组织,为夫妇的和谐做了大量好事,我们的媒介,似乎也应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作为己任。(上官泰芙 作者为资深出版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