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13日电 香港《文汇报》发表评论指出,最近一段时期,香港最热门最煽情的名词,居然是那个颇为抽象的“集体回忆”。
文章指,过去十年,香港一方面因金融风暴以及SARS的双重打击而经济低迷;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反对,令特区政府一系列早有规划并经过科学论证的基建计划一再拖延,如今不得不同步上马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稳妥处理发展与保育的关系,将是特区政府未来施政中一个难度不小的课题。
政府因工程需要,拆迁一个旧钟楼,更事先说好将来一定会在附近适当的地方原样安装,有人却出来说拆不得,因为会破坏了他的“集体回忆”。有一旧街市破旧不堪,随时屋塌人亡,政府打算清拆,却也有人出来阻止,声称会破坏他的“集体回忆”。事实上,一个有着数百载历史的国际级大都会,市政建设必然是新旧杂陈,这里拆那里修,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更何况,什么才是“集体回忆”,哪些“集体回忆”才值得保留?恐怕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否则的话,世界上有哪个角落不曾留下人们的“集体回忆”,都要保留,都要一如旧观,则久而久之,地球上处处都是废墟残垣,在在都是史前遗迹,恐怕人类也难很好生存,以致自掘坟墓,变成其它生物的“集体回忆”。
强留皇后码头 市民须付沉重代价
这种香港新近流行的“集体回忆”,近月因皇后码头事件进入高潮。皇后码头位于中环爱丁堡广场,本身不过五六十年历史,建筑亦无任何特色。却曾是英女皇访港时上岸的地方,也是半个世纪以来历任港督来港履新时最早踏上的香港土地——当年称霸海上的大英帝国倒驴不倒架,港督也坚持要象征式地从水路抵港,从英国坐飞机到港后换乘游艇,装模作样地到皇后码头下船,再直接到数十米外的大会堂举行就职仪式。正因为所谓的“集体回忆”仅止于此,香港古物古迹委员会经过反复论证,没有将皇后码头列为必须无条件保留的“法定古迹”。曾担任过代理港督的英国爵士钟逸杰也承认皇后码头的文物价值甚小,所代表的,也不过是殖民管治的“零星的、并不光彩的回忆”。
站在多数市民和政府的立场来说,皇后码头应当迁拆。因为,中环三期填海是香港规划建设了十余载的庞大工程,既经专业人士长期科学研究,也得到立法会各党派一致批准。现在整个工程已完成逾半——全港最高的中环国金中心和机场快线香港站,是该工程的第一期;未来的添马舰政府总部大楼则是第二期;第三期工程就是要处理这里将产生的巨大交通压力,进行中环绕道工程。迁拆皇后码头,则是兴建中环绕道的第一步。三期工程是一个整体,对港岛未来发展殊为重要。如果因极少数人的“集体回忆”,强留皇后码头的话,则无论是未来中环交通的寸步难行,还是因工程半途而废政府必须花费上数亿公帑赔偿承建商损失,都将令市民付出沉重代价。
平衡发展与保育 有赖于沟通和妥协
平心而论,特区政府在皇后码头问题上已经表现出极大的诚意和包容,不仅将工程延后五个月,让社会上不同团体有充分的时间作出讨论,而且承诺动用5000万元进行保存皇后码头的工作。况且,先将码头拆存,完成三期填海工程后,再以灵活的方式重置,外形恢复旧观,甚至可建成小博物馆,展现历史,遥想当年。还可加上此一节“皇后去留之争”的典故,成为新的“集体回忆”。保育发展,两全其美,岂不更好?
香港即将启动一连串重大工程,如兴建添马舰新政府总部、西九龙文娱艺术区,重建上环、油麻地、观塘、湾仔等多个旧区,以及上马与广东相连的城际高速铁路配套工程。发展与保育从来都是一个复杂而富争议性的课题,只有两方面做到平衡,才能符合香港的整体利益。这不能靠对抗解决问题,而有赖于社会各界的理性沟通和互谅妥协。(陈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