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黄金周落幕,一个数据令香港旅游业界人士喜出望外。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从4月28日到5月7日,内地访港游客人数较去年同期上升30%,其中以“个人游”方式来港的游客增长55%。
失而复得的东西最可贵。香港“假货事件”曝光之后,“购物天堂”的美誉蒙羞,香港社会从“惊诧莫名”到“痛定思痛”,对访港游客人数下降已有心理预期。意外之喜提振了香港旅游界的士气,也折射出“假货风波”的一些正面意义。
此次“假货风波”的持续延烧和“扩大化”,与香港各方面的“激烈反应”是分不开的。媒体曝光后,港府旅游发展局负责人多次声明“绝不容忍、绝不姑息”,并迅即上京与内地有关部门商讨对策。各相关部门第一时间赶赴内地面见当事人,了解情况、搜集资料,展开深入调查。旅游业议会及时推出一系列补救措施,加大对违规店铺、旅行社与导游的处罚力度,进一步加强监管。警方、海关等政府部门也积极跟进,加强巡查。
事实证明,这些举措对于重建内地游客对香港游的信心,起到了关键作用。旅游业历来是纠纷高发地带,再规范的市场也难免有“害群之马”。对于游客来说,受骗上当固然可怕,同样可怕的是求告无门,无人负责。对“假货风波”,香港有关部门并没有“就事论事”或“小事化了”,不护短、不回避,积极作为,重拳出击,不介意一时的声誉受损,着眼于旅游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显示了长远的战略眼光,也收获了理解和信任。
“假货风波”的“扩大化”,对广大内地游客起到警示作用,也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低价团”毒瘤。“低价团”、甚至“零团费”购物团,是香港旅游市场种种问题的源头。由于内地游客消费心理不成熟,加之某些不法业者的欺骗宣传,使得“低价团”屡禁不止,扰乱了正常的香港游市场。街知巷闻的“假货风波” 犹如一部“反面教材”,给“贪便宜”的消费者上了一课,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据业内人士透露,今年“五一”期间, “购物团”、“低价团”等报名人数普遍大跌“休闲游”、“纯玩团”等高品质团和“个人游”旅客升幅明显守法经营的香港旅游业者不但没有受事件影响,反而多了生意。
“假货风波”的“扩大化”,也为香港消除立法“灰色地带”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据香港有关部门透露,过往来自游客的投诉,除涉及真正的“假货”外,更多地是顾客被商家误导或欺骗,购入了物无所值的商品。但由于香港现有法例有“灰色地带”,海关和警方无法可依,难以出手。“假货风波”曝光后,香港特区政府趁热打铁,组织跨界别的小组,检讨现有法例,拟参考国外的经验引入《营商手法法例》,禁止欺瞒、诱导或强迫等销售手法,堵塞“灰色地带”。在事关香港商誉的紧要关头,这一动议得到立法会议员、学者和社会人士的支持,为今后法例的顺利通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场引发香港形象危机的风波,在“绝不容忍、绝不姑息”的高调处理下得到了意外的回报,成为危机公关的范本。(楠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