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20日电 亚洲首席女富豪龚如心的丧礼,堪称冠盖云集,城中政商二界的名人几乎尽数出动,此亦可见龚如心人缘颇佳,同时显示城中名流社交生活之一斑。香港《商报》发表文章指出,华夏古来就有“白喜事”之说,即丧事亦可视之为“喜事”,大家节哀顺变,不必过于伤悲。龚如心未能活到香港女性的预期寿命(八十四岁),令人遗憾,但“人生七十古来稀”,当可告慰家人亲属。
城中百姓一向对名流、明星兴趣颇高,此亦百姓饭后茶余之永恒谈资也。龚如心去世后,受人关注的话题之一是,她究竟留下多少财富?这些遗产如何处置?又有哪些是受益人?这样的百姓视点,在崇尚金钱和物质的世界,实在毫不出奇。不过,笔者想说一句:龚如心虽是亿万富婆,但她生前的生活一贯俭朴,这是值得所有人特别是有钱人学习的品格优点。
龚如心的遗产价值,传媒和坊间有几种不同说法。有说三百亿元,有说四百亿元,也有说一百亿美元(七百八十亿港元)。至于遗产受益人,也有多种说法,包括娘家人、夫家人、神秘人。另有一种最令人关注也最令人敬佩的说法:除留下极少部分给亲人外,其余全部捐献给慈善基金。笔者在报纸上看到这一说法时,心中肃然起敬。这样才是企业家、大富豪最大限度地尽到了社会责任!
比尔.盖茨说:“巨大的财富带来了巨大的责任。”已故美国钢铁大王、全球知名大慈善家卡内基说:“生前不捐献做善事,死后留下巨大的财富是可耻的事。”西方富豪中较多大慈善家,亦较多这类充满睿智的名言金句。假如人类是一个大家庭,或套用“地球村”的概念,则人生哲理之一便是互通有无、互相帮助,包括富豪将留下的遗产用于慈善事业。
论慈善事业,范围相当广泛,其中有两大项目是许多慈善家捐献的对象:一是教育事业,一是医疗事业。两者的作用有些不同:教育所注重的是将来,医疗关切的是现在。两者的共同点都是“以人为本”,造福大众。
梁立人在谈及富豪遗产作慈善用途时,论断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认为这是最好的归宿。笔者有同感,并欣赏这一立论。所以,梁立人主张,比较实际的做法是捐建慈善医院,他并举出香港广华医院为例子。“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倘富豪能在生时就做这样的事,那就于人于己都具有更大的意义了。
笔者设想,以龚如心的遗产为例,不说三百亿、四百亿元,就算只捐出一百亿元,已足够兴建一间具一定规模的医院,并保证长期维持其运作。
假如龚如心遗产分一百亿元兴建一间‘如心医院’(理应用此名),尚余七十至七十五亿元,即使以存款方式或作最稳健的投资,每年可有五至十亿元的收益,基本上应可维持运作。倘医生能义务性质或象征性收取车马费,那就更好了。在运作方面,亦可考虑政府补助部分日常经费。
假如香港真能多出一间“如心医院”,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