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陕西的香港大学文学院一年级学生杨晗孜描述一天的学习生活说:早晨9时起床,匆匆洗漱后坐校车去校园,等车空隙买一份简单的早餐,取一份免费的英文报纸,边吃边看。9时半到12时上课,下课后到快餐店要份快餐,15分钟吃完,再去图书馆。下午1时到4、5时上课,完了又去图书馆。晚上6、7时吃饭,有社团活动就边吃边活动。9、10时回到宿舍上网、看书、写作业,凌晨1、2时上床睡觉。
学子们时间安排可能不同,但紧张忙碌都完全一样。与教授沟通、交收作业以及讲座、心理辅导、活动等信息,都通过E-mail完成。什么时间做什么,学什么完全自己决定。只要学生不找老师,老师也不找学生。学生要找老师,老师则“有求必应”。
“从教育哲学的观点,教育的作用本来就是让一个个体从‘自在’升华到‘自为’,而自为自觉则必须以自主为前题,这正是在香港读大学的价值所在。”香港教育家万吉先生这样总结。
从图书馆到网络 从香港到世界
见识无远弗届
2
一个星期天,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三年级学生王麒瑞在宿舍赶写一篇关于美国次级按揭贷款问题的研究报告,他所需的资讯随手可取,那就是每个人手边的“图书馆”。早从5年前,港大图书馆已将众多国际期刊、学术报告及调查研究数据转为电子版,提供在线阅览,学生在校园里随时随地都可以轻松享用图书馆的庞大资源。
事实上,香港的大学图书资源不算丰厚,八大院校加起来才800万册藏书,其中中文书籍100万册,其余都是英文书籍。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的各具特色。比如港大图书馆原始编目数量,2004年以4.5万笔资料在全球5万个图书馆的书目数据库中位列第二,超过美国国会图书馆、牛津大学等大型图书馆;香港理工大学图书馆有收藏中外文著作的中国书库、收藏各国标准的标准书库及总数约25.5万张的幻灯片库等。大部分藏书可以通过“高校图书馆联网”提供给各校学生预订,学生可以借阅、查阅他们所需要的任何书籍、文献和出版物。借书很简单,通过网络预订,1到2个工作日内,所需书籍就会从所在学校的图书馆来到学生所在的学校。港大本科生一次最多可借60本,科大25本,中大和城大20本。
记者发现,与图书馆相媲美,另一大知识资讯通道网络对学子们来说更是眼界大开,那就是每个图书馆,供学生使用的电脑成行成列,学校和各院系都专辟“IT用户学习区”,区内“装”满电脑的教室一间接一间,在电脑上插上学生卡,输入自己的账号和密码,不仅能“徜徉”于互联网无界天空,还可以进入海外研究资料数据库里检索、下载资料。无线网络覆盖全校园,在教室课堂上,在花园长凳上,在咖啡屋休息区,端着笔记本电脑上网的身影随处可见。这使学子们眼界大开,知识信息掌握更加全面丰富,辨别能力、判断能力得以迅速增强提高。
去欧美的大学交换学习,是内地学生的“最爱”。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为美国最顶尖的10所研究型大学之一,2006年9月至2007年6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就读的内地三年级学生李彤在这里做3个学期的交换生。学习结束后,李彤为这段学习生涯深感满意:“同学来自世界各地,平等学习,没有隔阂。交换生选课多少没限制,可以凭兴趣学习,不用考虑成绩,这正是我想要的。”
香港大学上一学年有735名同学赴海外交换学习,本学年参与的人数将超过900名,其中内地生超过10%的全校非本地生比例。学校选拔交换生一视同仁,学习成绩好,机会就多。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