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条街巷都有自己的故事
老城的街道总是有一种与生活接近的感觉。在街道上走着,无论浪荡地闲逛,抑或匆匆赶着上班,大大小小的店铺都会散发出一种熟悉的生活气味。匆匆的游客们总是呼啸成群地来来去去,街巷对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是通往景点的道路。或许岁月总是如此,曾经的热闹在不经意中散落下来,隐匿在寻常的角落里,静静地等待有心人来挖掘品味。
关前街分为关前正街和关前后街。午后时分,这条老城中的街道和路边空地上的老人一起晒着太阳,温馨慵懒。路边零星有几个地摊,卖的是些古旧玩意儿,游客们匆匆而过,少有驻足。然而就是这条看起来几乎没有任何特别之处的狭窄街道,在澳门历史上却是大有来头的,澳门旅游局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关前街除了是澳门最古老的街道外,也几乎是当年外国人进入澳门的必经之路,所以统治者在这里建了闸门,故又称石闸门,与红窗门南北遥对,合成澳门原始租界。
关前街之所以得此名,是因这里曾设立海关。1683年清政府废除海禁,在中国沿海设立四大海关,其中一个就设在这里。穿行在这条如今稍显冷清的街道中,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是澳门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由于关前街当时邻近营地大街,又在关部行台的前面,故而商业十分繁盛,成为当时澳门首屈一指的商业街。
岁月流转,曾经的商业旺地如今已变成澳门小有名气的微型跳蚤市场——烂鬼楼。当地人说,此地得名“烂鬼楼”是因为从前附近房子大多破旧不堪,加上有不少人在空房子中偷砖拆瓦,所以更显破烂,生活在此的老人便称之为烂楼。而“鬼”字,只是广东俚语中加强语气之用,并非闹鬼之意。
古旧的路边民居一楼已经全部改成了商铺,开了许多售卖二手货的商店,还有一些手工艺人在敞开的店铺里制作中国传统家具、神香、玉石饰物、灯笼、祭神用品、木箱以及打铁之类——这些已逐渐消失的传统行业顽强地守望在这条老街上,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昔日商贾汇聚、客似云来的繁华。
上了年纪的老澳门人还记得,原来澳门最热闹的地方并不是现在的新马路,而是女娲庙、留声机博物馆以及大声公凉茶等字号所在的草堆街。这条长仅300多米的街道同样有着自己的故事。明朝时,草堆街原是澳门街口,称“船澳口”,由于附近有营地驻扎,需要大量的粮草,又因旧日澳门居民贫穷,多用柴草代替薪炭,于是这里便停泊了不少柴船草艇,用来装卸柴草,故而得名“草堆街”。在新马路未开辟之前,这里商店林立,四方行旅可谓车水马龙,而孙中山先生亦曾在这条街的84号创立“中西药局”赠医施药,成为当地最早的华人西医。
转过草堆街,有一条街的名字颇有意思,这条长也只有600多米的街道叫做“十月初五日街”。这个无论怎么看都是中式的称谓,却是地道的舶来品。1910年10月5日,葡国革命起义,改制共和国,葡澳政府为庆祝此事,故选择澳门这条最繁盛的街道取名为“十月初五日街”,以纪念起义之事。由于中国的旧历惯称第五日为初五,故这条街名便以中西合璧的方式产生了。
在澳门老城里,几乎每一条街巷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些古旧的街巷虽然没有那些被人熟知、声名显赫的景点光鲜亮丽,但沉淀其中的岁月和故事却同样精彩。历史有时就如同老城街巷里用来铺路的鹅卵石和各种形状的石块—这些当年葡萄牙的货轮用来压舱的石头,被巧手的工匠们敲碎了镶在地上,成为一条条寻常的道路。随后的岁月即使将它们打磨得圆润光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却常常被踩着它们匆匆过往的游客们忽略。只有那些有心人在这些看似寻常的街巷驻足,才会感觉到脚下的那份坚实与厚重。
让老城保持当初的模样
澳门有几处建筑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事儿。而入选“世遗”的那些建筑都散落在老城的街巷之中,其实就是老城的一部分。直白地说,这些成功“申遗”的建筑其实就是老城众多建筑中存留最完好、最具特色和典型性的代表作。
城市在发展,越来越多造型时尚夸张的现代化建筑在老城的周围拔地而起。如何避免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对传统建筑的冲击和侵蚀,几乎是所有城市在发展中需要直面的问题。幸运的是,澳门人视古建筑为宝贵的文化财富,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局长何丽钻更将这些历史建筑形容为“澳门历史最生动、最形象和最立体”的佐证。何丽钻局长表示,对于老城以及每个“世遗”景点周围的缓冲区,政府都会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保护。
澳门回归祖国后,特区政府制订了“加强对文化财产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民文物保护意识,拓展本地的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文物保护方针。在回归后的8年内,澳门特区政府仅在古建筑保护上就投入了超过3亿元的资金。据介绍,澳门旅游业连同相关行业的产值已占澳门生产总值的40%以上,而来澳门旅游人数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就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让澳门的古城保护有了充裕的资金。采访中,特区政府负责文化保护的官员兴奋地说,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他们的预算资金比回归初期翻了一番。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的葡萄牙女建筑师菲嘉丽对记者说,她已经在澳门工作27年,尽管走过世界很多国家,但“最喜欢澳门,因为东西方文化活在每个澳门人心中”。菲嘉丽直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为保护澳门城市特点不断努力。“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所有澳门人知道,政府会和民众一起努力,让澳门的老城在400年后还能保持当初的模样。”
不知不觉,我们在老城里已经游荡了一天。夜幕四合,街巷里的西式街灯不知何时亮了起来。此时街道上也已不见了白天游客们充斥的踪影。行走在街上的,是放学的孩子、下班的男女,以及拎着菜篮的老人。他们走在熟悉的归家路上,消失在街旁的门道里。随即,老城中民居里的灯光一盏盏亮了起来,饭菜的香味弥漫在大街小巷。与此时老城旁那些高楼大厦上炫目耀眼的霓虹灯相比,老城里的灯火更加让人沉静温暖。或许,对于历经了岁月沧桑的街巷来说,喧嚣与热闹是留给远道而来的客人的,在华丽衣裳的背后,是一个城市对于历史的沉静守望,而这或许正是我们身处的这个城市的真实性格。(吴向阳)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