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医患和谐需多方努力
在香港中学生的心目中,医生被排在最受尊重职业的首位。医生也应该是最值得依赖的人,因为患者把自己的性命都交给了医生来看护。
病有所医是人类最基本的要求,但各地条件不同,保障程度也不同。从香港的经验看,政府的大量投入是让患者享受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的前提。2007-2008年度,香港政府为医疗费用“埋单”预算为286亿港元。内地目前还不可能像香港那样,由政府承担所有医疗负担。但是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公立医院诊疗条件,增加医疗资源,提高医疗质量,让更多患者看病更方便、更便宜,仍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采访香港公立医院的过程中,医患关系的和谐也让记者十分感慨。香港医生的职业操守和业务水平比较高,因而得到患者的信赖。在这里,虽然很多检查、诊疗需要排期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一两年,但是患者却认为很正常,因为医疗资源有限。据统计,去年香港医管局受理的投诉仅为2000余宗!而在内地,不知从何时起,没完没了的医疗纠纷,影响了我们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形象和公信力。
记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医疗机构应先检查自己的医疗质量是不是过硬,服务态度是不是够好。不难想像,病痛中的患者是真正的弱者,他们希望得到医生的帮助,但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的医生哪怕表现出一丝冷漠或不专业,都会摧毁患者脆弱的神经,引起激烈的医患冲突。只有在医疗质量和服务态度上做到最好,才能让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尊重医护人员的劳动,从而双方实现良好的互动。
在香港,对医院的投诉渠道畅通,投诉后的处理公平公正都让患者满意。记者认为,建立一个超脱于医院系统的投诉处理机构,让患者的投诉能得到及时处理,那么“医闹”事件将大大减少。
医患和谐,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需要观念的改变。香港为我们在这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关链接
“三级转诊”运转自如 医疗资源合理利用
香港的公立医院之所以能高效地运转,为市民提供优质的服务,有赖于其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
上世纪90年代以前,香港的公立医院分两类:第一类属政府机构,由卫生署直接领导,经费由政府直接拨付;第二类由10多个不同的宗教、慈善团体举办。当时由于公立医院有着不同管理架构,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一是医疗资源无法有效配置,服务协调和运作效率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二是医院管理缺乏专业化,对病人服务不善;三是医院的服务成本不断上升,但通过医院间的资源共享来降低成本却无法实现。经过委托专业顾问公司进行调研及公众咨询,1988年,香港政府组成“临时医院管理局”,1989年立法局通过了《医院管理局条例》。经过一年多的试运行和筹备工作,1990年12月1日正式成立医院管理局,于1991年12月1日接管了香港所有公立医院和医疗机构,实行统一管理。
香港的公立医院是政府为市民提供的一项福利,其资源庞大,市场份额占整个医疗服务市场的95%以上。41家公立医院统一由医管局管辖。而这41家公立医院在港岛、九龙、新界形成7个联网,每个联网由各级医院组成,既有各科设备齐全的大型综合医院,又有专科医院、康复疗养性质的医院。一般来说,一家大型综合医院周边会有两家康复疗养医院,方便患者在综合医院接受救治后,转往康复医院,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同时,各联网医院又与社区联系紧密,因此构成了运转自如的大型综合医院——康复医院——社区康复三级转诊制度,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周元春)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