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公立医院看病按病情轻重缓急轮候就诊
患急病救护车10分钟到家门口
在东华东院,记者还遇到了患者孙小姐。她告诉记者,她当天来看眼科医生,是早在一年前就预约好了的。而她去年下半年做过一次妇科检查,预约下一次的检查时间则为2008年上半年。这些都属于一般的常规检查,普通市民都懂得提前做好有关的约定。
香港公立医院虽然收费低廉,但资源是有限的。在香港,到公立医院看医生,并非随到随看,而是必须提前预约或者现场轮筹(排号)。如患者要看专科门诊,必须由普通科门诊或私家医生转介,并预约看诊时间。而医院相关专科的医生将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定下预约时间。记者了解到,如果是一般的专科病症,目前香港各医院的轮候时间约为3-4个星期,非紧急的检查、手术则需要更长时间,如孙小姐的妇科检查需轮候半年。
普通科门诊过去是采用现场轮筹,拿到筹,才可以看医生。如果没拿到,那么对不起,明天请早!从2006年10月起,医管局辖下的普通科门诊诊所全部推行电话预约,现在,患者可24小时预约未来24小时最早能提供诊症的时段。这就大大改善了市民清晨大排长龙拿筹的情况,市民可在家中等候,至预约时间前15分钟到达并确认、候诊便可。为了方便老人就诊,各普通科门诊诊所还为65岁以上偶发疾病长者预留电话预约名额。
此外,如果没有电话预约又突发疾病,那么可以到普通科门诊诊所看是否仍有剩余的筹——诊所的墙上会挂着每日上下午除电话预约名额外的派筹名额及剩余名额。如果能拿到筹,那么就可按顺序就诊。而如果筹已派完,而又想当天看病,那么还有一个选择——到急症室看急诊。但不要以为,到了急症室就可立即看病,只有真正的急症才可以立即得到救治。如果是一般疾病,仍须按病情轻重缓急轮候。因此,想要通过“Call白车”(在家中叫救护车)而达到立即就诊的目的是不现实的。当然,市民只要真是得了急症,一打电话,10多分钟内就保证有救护车开到你家门口。如果住得远,情况又特殊,甚至可以出动直升飞机接载患者。
每家医院设一名病人联络主任处理患者投诉
医生违规轻者警告重者除牌
记者在与香港朋友——一名从医20多年的脑科医生Dr.Wong聊天时,曾提到过前段时间内地陆续出现的“医闹”事件,Dr.Wong对此十分惊讶。他告诉记者,在香港,从未听说过有“医闹”的出现。记者在医院看到,所有医生和病人交谈时都是轻声细语,十分耐心。
Dr.Wong告诉记者,在香港,医生的地位、声望很高,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医生也十分自觉地维护这种声誉,再有医疗行业的行业操守也非常健全和严格,如果出现严重违规的情况,医生就有可能被拒之于行业门外。由于医疗过程往往涉及高风险,因此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同类型的问题,但是患者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去获得帮助解决问题。比如公立医院的患者,对医疗服务或者质量等方面有不满,可以向院方投诉。每家医院或诊所都有一名病人联络主任,处理口头或书面的投诉,并会有专人进行调查和跟进。同时,院方会在一段合理的时间内进行答复。如果患者不满意答复,可再向公共投诉委员会投诉、通过民事诉讼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记者了解到,医管局辖下的公共投诉委员会的委员包括医管局董事局成员及其他社会人士。公立医院的投诉如果院方未能解决,便会被转介该委员会。该委员会也直接接受病人的投诉。同时还定期举行“晚间茶叙”等活动收集投诉意见。委员会分别听取投诉人及医生的证供和其他专业意见,决定投诉是否成立,并予以解决。一旦有医生被患者就专业水准和纪律投诉,那么这个由24名经委任及选出的医生及4名社会各界专业人士组成的法定组织就会进行审查。如有关医生被裁定有专业不当,处罚由最轻获警告信至最重者除牌(取消执业资格)。
Dr.Wong表示,通过各种投诉渠道,患者的意见得到聆听,问题得到解决,而医生也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恪守职责,更加尽心尽责地为患者服务。
医疗成本上升导致政府财政负担趋紧
医疗体制仍需改革完善
现行的香港医疗体制已经运行了20多年,成为广大市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这个制度也并不是完美无缺,随着社会的变迁,许多问题显露出来,比如医疗费用开支过大,出现浪费的情况,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今后政府的支出会不断加大,政府有可能不堪重负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和市民协商解决。早在1997年,香港政府就委聘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香港现行医疗体制,并提出改革建议。研究于1999年完成,并发表了名为《香港医疗改革——为何要改?为谁而改?》的报告书,指出香港医疗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香港政府未雨绸缪,全方位检讨了香港医疗体制的利弊,并提出5套解决方案。
目前,香港人口有11.9%为65岁或以上的老年人口,这个比率到2019年会增至15%,而到2029年,更会增至20%。长者罹患慢性病和残疾的机会较高,对医疗和康复服务的需求亦相应增加。此外,现今科技日新月异,
一些从前无法根治的疾病和残疾如今都能医治;加上市民对医疗服务的期望日高,使医疗成本上升的压力更大。面对这一挑战,香港卫生部门实施减轻成本,提高生产力,改革公营医护服务的收费制度,引入颐康保障户口计划等改革措施,其主要做法是:
减低成本。重整服务网络,尽量避免服务重叠;善用医疗科技,确保符合成本效益;制定指引和工作常规,使病人接受的检验和服务均切合需求。
改革公营医护服务的收费制度。适度调整收费和引入部分收费项目,调整市民过度使用公共医疗服务的行为和倾向,让公立医院可以集中资源,使投入公营医护服务的资源能完全用于最有需要的服务或市民身上,减轻公共医护服务的财政负担。
引入颐康保障户口计划。每名市民从40岁开始,直至64岁,必须把大约1至2%的收入存入个人户口,用以支付本人和配偶将来的医疗开支,通过医疗储蓄开辟医疗经费来源。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