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页|新闻|国 际·英文|财经|体育·奥运|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学生|IT|教 育|健 康
汽 车|房 产|电 讯 稿|视 频| 图 片| 社 区|图 片 网|华文教育|广 告|演 出|图片库|供 稿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 本页位置:滚动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内地生在港生存调查:去香港读个大学到底好不好?(2)
2007年08月06日 17:36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故事1】别来无恙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5、4、3、2、1!”倒数结束,时间定格在1997年7月1日零点,天安门广场上爆发出巨大欢呼声。当时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的陈晓刚,对刚刚回归中国的这座城市充满思念。

  199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的陈晓刚参加了国家教委一个官方留学项目,在香港那个“借来的地点”的最后一段“借来的时间”中学习了两年。

  去香港求学在当时也算得上“另类”选择,在经历了焦急等待后,陈晓刚和从全国选拔出的其他3人踏上旅途。一路上,4个年轻人心情亢奋,“直到从空中看见香港的摩天大楼,和照片上一个模样,我们才感到自己真的来了。”

  他们就读的李宝椿联合世界学院是一所国际学校。学院内大约一半是香港本地学生,另一半来自20多个国家及地区,而当时的中国内地学生不足10人。“每天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接触,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

  刚到香港时,陈晓刚和一个香港学生、一个英国学生同用一间宿舍。用校报的话说,这间寝室反映了当时香港的“时政格局”。

  由于缺乏资料,他来香港前对英语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毫无所知。第一次宿舍开“楼会”,他只听懂了“楼长”最后一句英文——“现在去吃午饭吧”。第一堂课,他就领略了什么是英文教学,随后获知自己要在阅读一部英文原作后交上一份2000字的英文读后感。初来时的兴奋感,渐渐被对现实的努力适应所取代。

  在抵达香港两个月后,陈晓刚接到父母第一封家书,“眼泪这时才掉了下来。”

  1996年,陈晓刚结束在香港的学习。此后,每当听到艾敬的《我的一九九七》时,他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求学香港的日子是一段很特别的人生经历,让我受用一生。”

  如今,陈晓刚在北京一家财经媒体工作,近年来曾两次到香港出差。再度踏上这片久违土地的一刻,他在心底轻轻问道:“香港,别来无恙?”

  

【故事2】七年之痒

  香港回归那一刻,天安门广场另一个角落,就读于北京四中的冯健也在和同学们手拉手跳着集体舞。

  十年倏忽而过。2007年2月最后一天,他走出香港移民部门的大门,手中多了一张纸,上面写着“核准冯健获有香港永久居留权”。和冯健一样,在港求学、工作满7年的不少内地生,都依法获得了香港居民身份。今后他们不仅可以享受来往更多国家及地区的免签证待遇,也从法律上赋予了他们与这座城市更稳固的关联。

  “可是,不知为什么,我心里还是有一点点失落,难道七年就换来了一张纸?”冯健总是禁不住地想,如果当年做出不同决定,他的生活会是怎样?

  1999年,冯健以优异成绩考入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此前一年,香港高校首次委托内地大学“代招”本科生。18岁的他在很短时间内就做出了赴港求学的决定,在北京大学“委培”了一年多后,他2001年1月24日正式赴港求学。

  当时到香港的内地学生,绝大多数一句广东话也不会讲,而香港人也很少会讲普通话。冯健的第一个室友甚至一个简体字也不认得。一次,冯健坐巴士回学校,快到站时用广东话大声告诉司机要下车,不标准的音调立即惹得全车人笑成一片。

  “开始时孤独感特别强。”冯健回忆起来依旧感慨,“那是一种类似边缘化的状态。”

  “但是7年了,什么都习惯了。”冯健说。硕士毕业后,他在一个跨国公司找到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如今,他已经可以用相当流利的广东话在这座城市中自由交流、工作和生活。

  内地学生在适应,香港社会也在适应。学校里小卖铺的大妈们已经开口就能讲普通话了。“都是我们一手培养训练起来的哦,算是为下一代造了点福吧。”冯健开玩笑说。

  

【故事3】过客有家

  北京男孩刘蕴奥是香港大学内地学生学者联谊会的“当家人”。

  在北京读完本科后,刘蕴奥选择到港大医学院攻读硕博学位。到香港时,他顺顺利利找到学校、安顿妥当,因为他已经事先在内地学生学者联谊会的网站上咨询好一切事宜。

  “刚开始总有一种过客心态。”刘蕴奥说。加入学校的内地学生学者联谊会后,他渐渐有了归属感。

  相比之下,香港大学内地学生学者联谊会本科生部会长高欣加入这个组织很晚。她大三时才“上庄”(香港学生称加入一个社团为“上庄”)。

  高欣记得,来香港的第一年是“飘着”度过的,每逢周末宿舍楼里就会空空荡荡,心里也变得空空荡荡。由于缺乏了解,香港学生还曾组织过活动抗议内地学生占用了他们的资源。“开始时心里有些受伤,不过他们很快出来道歉。”随着双方了解加深,如今很多内地学生都已经像高欣一样拥有不少香港“死党”。

  与刘蕴奥和高欣参加内地学生组织相比,深圳女孩王恬却开始动手为自己打造一个“家”。受到香港学生社团文化的影响,在香港浸会大学就读的她参与创办了学校的登山协会,并和同伴一起通过不懈努力成功举办了西藏登山之旅。

  当然,过分依赖内地学生组织,也造成不少内地学生比较“抱团”,不太愿意和香港学生打交道的现象。其实,香港是一座充满人情味的城市。

  大三结束那个暑假,在北京读传媒的杭州女孩邢舟萌发了来香港继续深造的念头。她只身一人来到香港向相关学校和专业的教授咨询,没想到受到了对方热心的帮助和指点。

  在香港中文大学求学的短短一年中,她日益感受到香港人的真诚、随和。毕业前夕,邢舟到媒体实习,收获颇丰。“他们非常爱教新人,让你真正去接触一些记者或编辑的工作,而不只是端茶、倒水。”她说。(孙浩)

[上一页]  [1]  [2]

 
编辑:杜燕】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打印稿件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图片库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