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亡羊·补牢
在香港生活几年后,发现很多香港人会在银行申请一个保险箱,除了金银财宝,更多的是放一些法律文章,比如房契、出生纸、结婚证等等,当然也有人放一些在自己的人生中有着特殊意义的东西,包括毕业证书,甚至情书。总之,能放在保险箱里面的,都是觉得独一无二,而且意义重大的物品。
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银行在市民的心目中是最值得信赖的。放在家里还有被偷和被损毁的可能,放在银行,当然是万无一失。
只是这个世界真的没有万无一失的事情。2004年10月初,香港第五大银行集团星展银行,发生了一件十分罕见的保险箱被当废铁误毁事件。该行工作人员误将83名客户租用、放有财物的保险箱,连同其他分行收集的837个空置保险箱,当作废物搬走及压毁。
事件发生后,除了银行马上向受到影响的客户进行赔偿,香港金融管理局和特区政府也马上作出回应。当时的财政司司长唐英年要求星展银行尽快彻查及提交报告。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也表示,这次事件严重,银行须尽快公平合理地处理事件,并提出合理的赔偿。
星展保险箱事件不但成为香港头条新闻,更被英国广播公司、路透社等国际媒体大加报道。媒体之所以如此重视,是因为这次事件暴露出银行的管理存在漏洞,而对于作为金融中心的香港来说,如果不能够消除外界对此的疑虑,金融中心的地位可能因此被动摇。还好,特区政府的及时反应和一系列补救措施,把这次事件的危害性降到了最低。
2005 苦衷·宽容
这一年,还有两年才届满的董建华提前退休,理由是健康问题。就在他宣布这个决定前,消息已经传得满城风雨。当时正好是两会,在政协记者会上,我和几个香港记者拐弯抹角地向发言人提问,目的就是要证实董建华是否会这样做,因为如果他担任政协副主席的话,就必须从特首的位置上退下来。
在我的印象中,董建华是一个好人。2004年采访在秘鲁举行的APEC会议时,我在机场候机厅遇到了他,他主动和我们几个记者打招呼,并且主动要帮我们看行李,让我们去周围逛逛。想到要一个堂堂特首帮着看行李,实在是不好意思,没想到他看着我们说:“看来你们是不相信我。”那一瞬间,我和我的伙伴真的不知说什么才好,我们只能尴尬地笑笑,这句话对我们来说,觉得有点沉重,让我们想到了大家都不愿向他点破的现实。
2007年上半年,看到董建华频频接受媒体访问,讲到当年的事情,也听了一些评论,发现人们对他的看法比他在特首位置上时宽容多了。也许,时间可以证明一切,大家开始理解,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香港,而他曾经做过的事情,开始慢慢在人们的生活中体现出效果,于是大家发现,原来他并不是人们当初所想得那样糟糕。甚至大家开始猜想,当年他是否有太多的苦衷,当他在那个位置,那个时刻没有办法告诉香港人,其实他为大家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正因为这样,我们看着他,一年比一年憔悴,直到最近,才显现出容光焕发的一面。
2006 天高·海阔
不知从哪一年开始,身边讲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走在街头,当你讲普通话的时候,再也不会招致别人异样的眼光。在那些售卖高档商品的商店里,售货员热情地接待讲普通话的顾客,反而是我们这些讲广东话的人常常被冷落在一边。
1997年我采访过一批从内地到美国,再从美国到香港工作的人,他们大部分是在金融行业工作,那时候,这样的人并不多。但是差不多十年之后,我的中学同学、大学同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香港。他们有的从美国回来,也有的直接从内地被聘请到香港的跨国企业工作。
从单纯家庭团聚的单程证,到吸纳内地专业人才的专才计划,2006年特区政府推出了内地优才计划。和之前的计划不同的是,只要符合条件,而且证明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负担自己的生活,即使没找到工作,也可以先申请携带家人来港。
越来越多的内地学生开始在香港读大学,以至于内地曾经争论过这样一个话题,就是香港的大学会不会把清华北大扫成二流?因为不少内地高考状元都选择了香港的大学。
就在同一时间,也有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到内地发展和居住。内地经济的发展,让他们感觉到香港显得太小,如果要寻求更多的机会,内地反而有着广阔的天空。这种两地人员的流动,对于两地的互融也好,个人也好,都有着相当正面的作用,因为大家可以学习用不同的视野去看对方,然后用不同以往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城市。
2007 归去·来兮
我对于皇后码头的印象,就是总有一些老人在那里下棋,旁边有一个小摊,在中环大会堂采访完,顺便会在那里买饮料。大部分的香港人都和我一样,觉得皇后码头外形和地点都平淡无奇,不过它和爱丁堡广场还有大会堂组成一个铁三角,少一样都会觉得很不习惯。现在,为了填海工程,皇后码头即将拆除,也许是因为对天星码头被拆时的歉疚,人们把保留记忆中香港的希望放在了它身上。
在香港,我最喜欢的就是坐天星小轮。在维多利亚海港上,休闲地欣赏两岸的景色。我喜欢天星码头,特别是中环那边,白绿相间的木栏,踩上去已经会发出声音的木地板,一切的一切,都在提醒我,这是一个有着很多故事的地方,一个见证着历史的地方。
只是,突然有一天,中环天星码头不见了,那座发出熟悉的钟声的钟楼不见了,虽然有十多个香港人在那里静坐抗议,但是没有办法扭转它的命运。后来香港人才发现,原来当政府咨询的时候,没有人提出反对,而现在,已经太晚了。
印象中,觉得大部分香港人对于古迹还有环保并不重视,每年总是有无数的新大楼替代着旧的大楼。可是天星码头要拆之前,上万名市民去拍照留念,直到这个记忆真正失去,香港人才发现,原来失去的东西是如此珍贵,是如此的不可复制。于是皇后码头,带着太多香港人的心理补偿。
皇后码头最独特之处,是当年英女王及其代表御用登陆香港的身份象征。历届港督就任,都会乘坐游艇在皇后码头登岸,在爱丁堡广场检阅三军仪仗队后,再到大会堂宣誓就职。历届港督的离去,也是从这里登船。不过,皇后码头却失去了见证最后一次女王代表离去的历史时刻。10年前香港回归当夜,英国王储查尔斯及港督彭定康,改在添马舰基地登上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离去。原本这个码头只是对于当年港英政府的一些回忆,对于现在的香港人来说,已经不再重要。但是天星码头的离去,却让大家对这个地方重新唤起了感情。
一个城市,无论是缺失了历史,还是迷茫了未来,都只会成为一个美丽的躯体。今天的香港人正站在历史与现实的十年临界点上,放眼着更远的未来。(闾丘露薇)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