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一刻满含热泪
王永高(美国大芝加哥地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
10年前,香港顺利回归,我有幸作为200名海外华侨华人受邀代表之一,出席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见证了那庄严而隆重的一刻,至今回想起来仍是激动不已!
交接仪式以中英两国乐队交替演奏乐曲为先导,中国乐队演奏了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茉莉花》《快乐的小号手》等名曲。中方每演奏完一曲,都让我为之欢呼雀跃,难以压抑当时身临其境的激动。
1997年6月30日23时56分,中英双方护旗手入场,全场的目光集中到了竖立在主席台主礼台前东西两侧的旗杆上。23时59分,随着英国“米字旗”缓缓降落,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正式宣告结束!
7月1日零时整,神圣的时刻到来了。在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一起徐徐升起,向全世界宣告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了。此时此刻,全场沸腾了,我两眼不觉满含感动的热泪。
香港回归10年的历史证明,“一国两制”是创造性的思路,显示了邓小平的智慧和中国政府对和平共处与互利共赢的追求,这个理念符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
韩秉华 区旗区徽诞生的故事
韩秉华是香港著名设计师,也是当年香港特区区旗、区徽图案评选委员会11名委员之一,还是《区旗区徽白海豚的诞生》一书的作者。
他说,198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的征集工作全面展开,评选委员会由包括当时基本法起草委员的钱伟长、雷洁琼、霍英东等在内的11人组成。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共收到了来自海内外的7147份设计稿。但遗憾的是,没有一件作品能够通过半数获得一等奖而成为最终设计,这是之前评委谁也没有预料到的。由于没有选出最终设计,包括韩秉华在内的3名来自香港的评审迅速转换身份,担负起修改区旗区徽的职责。
回忆当年的情景韩秉华说:“在众多参赛图案中,我们发现许多作品中都包含了象征中国的五星和象征香港的紫荆花元素。于是,我们提出在主体造型上采用紫荆花加五星,并借鉴中国的剪纸,把五瓣紫荆图案设计成螺旋弧形,富有动态的图案,展现香港是一个永不停步、充满活力的城市。”
区旗的主体选择了紫荆花,区徽则选择了中华白海豚。韩秉华解释说,在香港西面水域内,常常可以见到中华白海豚三五成群,形影不离,充分表现了它们强烈的家族感。
“随着时光流逝,许多人也并不了解区旗、区徽是怎样产生,不知道是个人创作还是集体创作,也不知道为何当时没有评选出一等奖。”韩秉华说。
韩秉华还为我们展示了1990年2月17日出版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获选的区旗、区徽图案是红旗中央配有五颗星的动态紫荆花,紫荆花是香港市花,此次参选的三套区旗、区徽图案是在群众性征稿基础上,由评委会专家们集体创作而成的。”
17年前的报纸已经泛黄,但能够见证并参与区旗、区徽诞生的喜悦与激动,却已烙印在韩秉华的心中,历久弥新。(唐维红 朱月怡)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