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页|新闻|国 际·英文|财经|体育|娱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学生|IT|教 育|健 康|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视 频·图 片·论 坛|图 片 网|华 文 教 育|广 告|演 出|图 片 库|供 稿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港澳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金庸笑言回归后"三怕"得化解 20年后一定更美好
2007年06月26日 18:34 来源:新华网


资料图:金庸 中新社发 王丽南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大约在1992年,金庸应牛津大学中国研究社之约,撰写了一篇关于香港回归的英文文章。那篇文章也成为2005年金庸申读剑桥大学历史博士证明其英文水平的文章。金庸的办公室位于香港北角,落地窗户面对着维多利亚港湾。在这里,金庸与记者的话题,就是从这篇文章开始的。“我在那篇文章里讲到,九七回归以后,香港的新闻自由可能会受到影响。现在看来,那时做了个错误的预测。”金庸呵呵地笑着告诉记者。

 回归“三怕”终得化解

  “香港回归中国,我很高兴,但是也怕呀。怕财产被没收,怕失去自由,也怕没有新闻自由,当初写那篇英文文章就是这样的心态。”当时,为了表达对自由的坚持,金庸还专门为《明报》撰写社评《香港无宝,自由即宝》。

  金庸先生的忧虑,大抵也就是当时的社会情绪。1997年7月1日,香港当天出版的各大报纸都用套红的版面透露着喜气,但同时,一些报纸字里行间也显露出微妙复杂的情绪———对即将要到来的新纪元、新生活怀着期待,同时也有不少忐忑,甚至惶恐。

  那年的金庸虽然已经离开《明报》多年,但他依然为回归第一日即7月1日出版的报纸撰写了一篇评论。文章以他的敏锐观察和睿智提醒并劝谕一些港人。那篇文章(题目是《河水井水互不相犯———写在回归第一日》)的大意是,香港回归、“一国两制”,中央不以内地的方式强加于香港,而香港一些人也不应该以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内地。

  1997年那一天,从6月30日午夜到7月1日清晨,在中英两国香港主权交接仪式举行的那一刻,金庸坐在自己半山的家中,通过电视观看那难忘的一刻。那之前,他写完这篇评论,刚从报社回来。“那晚,下的雨真大,”金庸至今记忆犹新。那一刻,他已经不担心一觉醒来,香港原有的生活会发生变化:“中英联合声明和香港基本法已经写得很清楚,香港的生活方式、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制度基本不变。”

  弹指十年间。如今,金庸依然居住在香港岛的半山豪宅中。那一带,是社会名流居住的地方。如今,这些社会上层人士依然每天清晨听鸟儿啾鸣,晚上看一江灯火。在北角的嘉华国际大厦25楼,金庸先生名下的“明河出版社”已经在这里“安营扎寨”14年,金庸先生那著名的海景办公室,就在出版社里。办公室窗外,维多利亚海景一览无遗:大小船只穿梭往来,一派生机。

 十年居四地很方便

  回归十年里,金庸主要生活在四个地方:香港、杭州(受聘浙江大学)、伦敦(剑桥求学)和墨尔本(与太太及家人团聚)。虽然依然以香港为主,但不时要做“空中飞人”,每年出出进进香港多次。“有感到不便吗?”记者问道。“方便、方便,”金庸露出他那孩子般的纯真微笑。

  十年来,环游世界,港人有了更大的自由。

  今年6月5日,金庸创办的《明报》刊登文章说,特区护照已经击败了BNO“英国国民(海外)护照”。文章说,回归前,无论是由太平洋小国汤加发出,还是来自中美洲的伯利兹的护照,港人都不放过,只求多一个国籍傍身,“几万美元买个安心”。如今,香港特区护照持有人获免签证待遇的国家和地区已经由1997年的48个,上升到目前的134个。

  2005年6月,英国剑桥大学授予金庸“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向金庸颁授学位的是剑桥大学校长、英国女王的丈夫爱丁堡公爵。金庸说:“当时他问我,回不回中国内地去?回去时有没有困难,方不方便?我回答,随时随地都可以回去,自由出入。”

 邓公大气魄“最佩服”

  记者两年前曾采访过金庸先生,他当年一句“邓公是我最佩服的人”令记者记忆犹新。“在香港走过十年回归路的今天,您想对小平先生说什么吗?”记者问。“他是个大英雄,我佩服他的英雄气概。”金庸答道。

  谈起邓小平,金庸依然充满感情:1981年7月18日,金庸在北京首次见到了邓小平,他是在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得到邓小平接见的香港新闻界人士。那时香港问题还没有提出来,金庸说:“但我最直接的感受是,邓公在思考很多事情,在考虑国家发展的大问题。”“他告诉我,回到香港告诉你的朋友,对他们说不要担心,生活不会有大改变。”

  1982年,中英就中国收回香港开始进行磋商。金庸随后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高度评价“一国两制”是“一言可为天下法”。之后,他加入了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担任委员会政治体制小组组长(香港)。20世纪90年代中期,金庸在与日本友人池田大作的对话中称赞“一国两制”是邓小平的伟大构想,反映了中国人的智慧。

  以金庸为笔名的查良镛先生首先是一个报人。上世纪60年代,他以一介文人的觉悟开始创办《明报》。几十年的努力下,《明报》成为香港特别是知识分子中有影响的大报。1981年,邓小平首次接见金庸时,提到了香港《明报》。“邓先生当时直接对我说,你的(《明报》)社评我大部分同意,小部分不同意。你不是共产党员,我是共产党员,我们的世界观不同嘛。但大家爱国,希望中国强大,这一基本原则我们是完全一致的,我们有共同语言。”

  如今依然担任香港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的金庸,只要在香港,每天必看《明报》等五六份报纸,他依然在用心观察这座城市的变化:“香港的新闻自由十年来没有受到损害,相反,有些滥用了,业界自律不够。新闻界还是要提倡社会责任。”

  [1]  [2]  [下一页]

 
编辑:杜燕】
:::相 关 报 道:::
·爱读金庸武侠的文科女生:安徽高考第一名司玉洁
·金庸40分钟浓缩中国史 有人不明白有人昏昏欲睡
·金庸北大妙语论武侠 最喜欢的女性角色为程灵素
·金庸对作品完成第3次修订 张无忌变成韦小宝第二
·金庸:中国学生只会凭记忆力背书 缺乏创新能力
 

专题:香港回归十周年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打印稿件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图片库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