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式超市改变老广菜市
1984年,香港百佳进入内地,“超市”在出现了。在深圳市招商局的要求下,李嘉诚的“和记黄埔”旗下的百佳在深圳蛇口开出了第一家超市,在当时超市只是作为蛇口开发区的配套设施,目的是优化开发区的投资环境,但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超市的出现却带来了一场消费方式的革命。
“售货员不见了”
以前内地一直保持着柜台式服务这种传统的购物方式,而超市里柜台敞开式的服务,对市民来说可谓是一种全新的购物理念,并对传统的购物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琳琅满目的商品近在咫尺,相当有视觉效果,令人充满购买欲望,而人们熟悉的商店售货员也不见了,自选自取的方式给了顾客最大的选择权。
据一名当时在百佳的高层人士回忆,超市开业后非常受内地消费者的欢迎,先后在深圳、广州、上海等地开办超市,最多时达52家,其中在广州市有11家。在一炮走红之后,当时全国各地的友谊商店的老总都纷纷来到百佳超市学习借鉴经验。
但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百佳的分店面积一般都比较小,发展到内地时,百佳也照搬香港模式,分店面积大多在1000平方米左右,而经营的也大多是进口商品。经营模式不当也导致了损失,到1999年百佳在北京、上海和广州都只关剩一家店。
反思之后,百佳对其经营模式进行了调整,并于2000年二度出击,在广州的中旅商业大厦开设了第一家新一代百佳店。
“超市也有菜买”
对于广州的师奶来说,每天在肉菜市场挑斤两砍价钱是她们必不可少的功课,不料此次百佳超市却成为了广州肉菜市场的大敌,把广州师奶们从从容容地请进了超级市场。
在这个4000多平方米的卖场里,生鲜食品竟占了商品总量的一半,品种多达3600个,真像个标准、卫生、无异味的高档“肉菜市场”,
而当时百佳在电视上打的广告也很特别,不是什么精心制作的宏篇巨著,而是常换常新的“师奶现场采访录”,朴实的一句“打的来都抵番条数”(坐出租车来都够划算)就足以让九成主妇心动。
推动广州“农改超”
重出江湖的百佳在随后几年的发展可谓渐入佳境,如今百佳超市在内地已经拥有了45家分店,其中光广州就有16家。而百佳生鲜超市的成功,不但让其它超市纷纷效仿,就连政府也打起了将肉菜市场改造成超市的主意。
据一位原广州市商业局的人士回忆,当年百佳生鲜超市的模式受到了市里面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广州市政府力推的民心工程——387个肉菜市场全面超市化的改造计划也由此启动。
2002年1月1日起,广州市政府决意不再给肉菜市场发新牌照,并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贸市场改农产品超市运动(简称“农改超”)。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