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后,曾经历一段经济低迷的艰难时期。2003年起,中央政府为帮助香港渡过困境,促进香港与内地经济的融合,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挺港”的政策措施,包括CEPA、自由行、推动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QDII等。
事实上,CEPA最大的贡献,莫过于拆除经济一体化的藩篱。在CEPA实施之前,香港人持回乡证可自由进入内地,但货物不能;因为香港是自由港,内地的货物可自由进入香港特区,但人却不能。CEPA的实施,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而事先实现的24小时通关,为CEPA的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使穗港两地来往从此无时差。
弹指10年,借着近水楼台之便,广州与香港两地经济如今水乳交融,早已密不可分。
●全日通关开穗港“黄金通道”
从2003年1月27日零时起,皇岗口岸旅客24小时通关,真正成为全国首个全日通关的一线口岸,穗港之间的“无缝隙连接”得以实现,也全面带动了口岸通关的客流大幅上升。据了解,在实现24小时通关的2003年,皇岗口岸旅客通关人次首次超过3000万大关,2004年,经该口岸通关的人员达4876万,直逼5000万大关,同比增长四成多。
24小时通关打通了穗港之间客流物流的经脉,深宵时段过境旅客及小车的大幅上涨,极大地拉动了出入境旅客的大幅上升,使该站验放旅客的人次屡创新高。据皇岗边检站统计,2004年,出入境人员流量9次刷新高峰纪录;其中8月7日,首破17万人次纪录,达172473人次,为目前最高日出入境人员流量纪录,是皇岗口岸原设计出入境人员流量的3.45倍。而在凌晨时段(0:00~6:30),该口岸的出入境人员最高纪录已达3万多人次,极大方便了香港与内地的交往。
粤港合作统筹小组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皇岗口岸的24小时通关,从心理上消除了穗港之间的障碍,为CEPA的实施及大珠三角地区经济融合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24小时通关也使穗港两地来往从此无时差,而通关人流物流屡创高峰说明,皇岗口岸正在成为穗港两地间的一条“黄金通道”。
●专业人士资格互认有突破
“CEPA实行得很成功,香港专业人士由此可以进入内地。”香港自由党主席田北俊如此说道。事实上,香港专业人士取得内地执业资格,不仅有助他们在内地发展,而且可提高内地专业服务质素和两地专业合作水平。
在CEPA“第四阶段协议”中,港澳和内地专业人员资格认证也进一步放开。据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廖晓淇透露,目前内地与港澳已有建筑、会计、证券、法律、医疗、保险6个领域的专业人士资格互认工作取得进展,共有约1400人通过互认取得了对方的专业资格。
香港与内地法律服务机构由此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今年1月1日起,香港大律师以公民身份将被允许担任内地民事诉讼代理人。此外,CEPA允许取得内地法律职业资格,并获得内地律师执业证书的香港居民,以内地律师身分从事涉港婚姻、继承案件的代理活动。
香港律师会副会长何君尧希望,两地在法律执业资格互认方面取得更大突破。由于受中文水平及两地法律差异的限制,目前,香港律师在参加司法部的律师资格试中,成绩未见理想。“事实上,是否可以设立一个律师资格试以外的机制来承认境外律师执业资格?”何介绍,目前外地律师到香港执业,若属优秀人才,可豁免部分科目的考试。
据介绍,目前已有70家香港律师事务所获准在内地执业,提供涉外、涉港法律服务。其中有13~14家香港律师事务所在广东省设立代表处、办事处和分所。
●自由行融入广州人生活
根据CEPA条款,内地允许广东省境内的居民个人赴港旅游,首先在东莞、中山、江门三市试行。这项政策官方名词为“个人游”政策,而民间则多称之为“自由行”。
广州与香港因地缘与亲缘关系,两地人民向来交往频繁。不少老广可能有这样经历,上个世纪中后期,香港的亲戚每次回来探亲,总会大包小包风尘仆仆而至。大至电视,小到香皂,无一不足。到了改革开放之初,广州人从香港亲戚口中听到从塑料雨衣、威化饼到喇叭裤,感觉非常新鲜。那个年代,香港货似乎总是受人青睐,但往时内地人不能到香港,香港货物不能进内地,便只能靠亲人带回。
时移世易。“自由行”是CEPA当中与民众关系最大的一环,不仅推进了香港旅游业的发展,也影响着广州人的购物消费习惯。每隔数月便去一次香港,成为很多广州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享受着香港自由行带来的便利。唐小姐是广州某外资银行的一名职员,月收入超过6000元。她告诉记者,到香港的目的主要是购物,开始的时候往往在香港逗留一晚,到购物城挑选打折的服装,到SASA补充护肤品化妆品。几年过去了,唐小姐如今对香港已经非常熟悉了,她现在干脆当天往返,对于她来说,到香港购物,与到广州天河城逛街没有多大的分别。
由于起初只有几个城市的居民获准来香港自由行,因此当时没有多少人料想到自由行对香港而言是多么的重要。如今,自由行计划已逐步扩大到内地49个城市,至今已有超过1800万人次内地居民通过这一计划来港旅游,为香港旅游、零售和相关行业带来可观收益。
事实上,两地出入境的便利,也改变了香港人的生活习惯,时报记者在港采访到的四个香港家庭里,有两家的女主人是经常到深圳采购的,由于果疏、干货等在香港很贵,这两家都准备了大冰箱,一周到深买一次菜;而另两个家庭,多数光顾内地的皮具、成衣,还在过关时买香烟和酒类,因为香港对烟酒课税很重。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