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的服装店基本处于亏本状态,家中的子女都不愿意呆在这里,都到香港市区工作。许多以前住在这里的邻居都搬走了。我们之所以坚持下来,就是希望熬来禁区的开放。
———中英街港人商户马娟
河套区缺乏基建又有淤泥,既然河套也可以开放重新发展,为何已有配套的中英街不获开放?
———新界沙头角商会主席曾玉安
深港边界发展的速度还是过于缓慢,澳门早就开展环岛游了,但现在的沙头角还是一个死角。禁区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两地的往来,尤其是中英街旅游的发展。
———中英街历史博物馆馆长孙霄
2008年1月11日,港府宣布将深港边界禁区从2800公顷缩减到400公顷。这个消息对于港人特别是生活在禁区内的港人来说,不啻为一声春雷,许多人已开始算计这个消息将带来的经济效益。但在这次大刀阔斧的动作中,包括中英街在内的沙头角大部分禁区却被排除在外,这引起了该地居民和商户的不满。
改革开放后,“中英街”曾一度成为内地人的购物天堂。但随着香港的回归,随着“自由行”、CEPA的实施,深港两地人员、贸易往来逐渐开放,中英街优势不再,逐渐走入萧条。这里的商户和居民急盼通过开放禁区来搅活这一潭死水。但港府正面回应称,只能将沙头角禁区有限度地缩小。
沙头角禁区应不应该立刻开放?市民、商家和政府的考量标准各不相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而论者对此也有赞有弹。沉寂多年的中英街出路在哪里?是如香港民建联建议的开放禁区,大力发展工商贸;还是如盐田区政府规划的发展人文中英街;抑或论者所说的循序渐进,逐步开放?虽然各方说法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从发展的角度看,禁区的开放是迟早之事。
年近半百的马娟(化名)出生在中英街,从上世纪70年代起她就与姐姐在此经商。几十年来,他们的生活跟中英街的命运紧密相连,从繁华走向平淡。1月11日,港府公布开放2400公顷的边界禁区,让两姐妹兴奋起来。“现在的生意难做,经常亏本,我们只能靠‘挨’了。”马娟坦言支撑他们挨下去的,就是中英街总有一天会开放的梦想,但目前港府给出的是否定回答。
中英街萧条商户盼开放
1月22日上午,记者来到久负盛名的中英街。这条长不过250米,宽不过4米的小街,在改革开放后曾盛极一时。当时每天前来购物的人络绎不绝,少则四五万,多则八九万。两边的店铺日营业额也动辄上百万。如今,这条曾经辉煌的街市已经风光不再。记者看到,虽然年关将近,但除了一两家百货公司生意较好外,街市上行人寥寥,丝毫感受不到节日的气息,连商家招徕顾客的声音也愈显寂寞。
一家百货公司的职员告诉记者,近期不少内地人和港人前来置办年货,让沉寂很久的商店恢复了些许生机,但这“只是短暂的气象”。街上不少挂着“×记金行”的店铺已经关门,留下生锈的招牌诉说逝去的辉煌,也有不少金行易主,改为服装店或者百货店,但依然生意冷清。
“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客流少,每月的销售收入支付完人工和租金后基本不剩,能够不亏本就很好了。”一家服装店的职员陈小姐向记者诉苦。她说老板是自己的亲戚,也深知这里的生意不行,现在对商店基本是不闻不问,“一个月难得来几次”。
陈小姐是沙头角本地人,家中也有不少土地位于禁区之内,她对港府禁区开放计划很感兴趣。据她介绍,日前家人已响应村民的号召,联名上书政府,希望可以开放沙头角禁区,“开放之后中英街的生意就好了,我们的土地也可以得到增值。”
对于中英街的前景,马娟姐妹则显得悲观。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在这里经商,经历了街市的最繁华岁月,她们对中英街的现状感到不满。现在经营的服装店基本处于亏本状态,家中的子女都不愿意呆在这里,都到香港市区工作了。据她们介绍,许多以前住在这里的邻居都搬走了。他们之所以坚持下来,就是希望熬来禁区的开放,“我们在这里没有土地,没想从中牟取暴利。但开放可以带来人流,这样我们的日子也就好过点。”
对于港府有保留的禁区开放计划,沙头角不少居民联名上书表示不满。登上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的景观台,可以看到香港一侧商户们贴出的横幅,上面写着“开放禁区、还我自由”:“禁区纸,游客止”等口号,商户们要求开放禁区的迫切心情可见一斑。
民建联促港府开放沙头角
跟马娟一样热切期待禁区开放的,还有沙头角许许多多的市民和商界人士。新界沙头角商会主席曾玉安坦言,对保安局不开放沙头角墟感到极其失望,他指出,该区过往十多年来一片萧条,商户经营惨淡,保安局虽多番强调会研究开放可行性,但一直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他认为沙头角墟是边境地区中最具发展潜力的地段,他难以理解港府为何不研究开放的可能性:“河套区缺乏基建又有淤泥,既然河套也可以开放重新发展,为何已有配套的中英街不获开放?”
1月16日,香港民建联发表意见,表示欢迎政府大幅度开放边境土地,但对不包括沙头角感到失望。民建联建议将边境禁区发展成综合经济区,其中沙头角有不少怡人景观,适合发展成港深互动旅游区,以提升本地生态旅游。民建联相关人士称,沙头角设有口岸通道,可作为粤港两地边境工商贸区的试点,试行各种配套措施,如以2:1比例输入外地劳动力,以及工厂协助安排外地劳动力出入境等。民建联初步构思是:政府在沙头角兴建厂房,吸引一些已走出香港的高增值工业回流。
针对民建联的建议,港府发言人说,将沙头角保留在禁区是基于中英街未有实质屏障作为边境分界,亦没有正规的管制站设施;另监于该处持续有走私及非法入境活动,政府出于安保考虑只将沙头角禁区有限度缩小。
对于发展港深互动旅游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建议,政府发言人则回复称,拟准许有组织的旅行团在周末和公众假期利用沙头角公众码头,前往附近离岛看红树林,促进当地生态游发展。政府发言人还说,边境禁区有许多私人土地以及具有保育价值的湿地,故有必要详细探讨从边境禁区释出土地的发展潜质和限制。对此有论者称,沙头角禁区大面积保留,反映了港府对深港间走私问题的严重关切。而就在此前,港府为打击沙头角海域日益严重的海上走私,斥资400万港元,在海面用浮栅栏搭建了一条全长1.4公里的屏障,并派驻水警镇守。
游客到了这里就止步不前
“深港边界发展的速度还是过于缓慢,澳门早就开展环岛游了,但现在的沙头角还是一个死角。”中英街历史博物馆馆长孙霄认为,沙头角禁区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两地的往来,特别是限制了中英街旅游业的发展。他认为中英街有着极为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开放禁区可以大力推动旅游业发展。
据他介绍,沙头角现在是一个死角,许多游客到了这里就止步不前。他建议深港政府加强协商,尽快打开这个死角,开展水路、陆路旅游,并以此带动该地的经济发展。“其实现在禁区管理部门都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开始从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管理禁区。”孙馆长说,目前青少年进入中英街参观非常方便,可以通过博物馆向边检部门申请,三个工作日内就可以完成。据他介绍,现在有不少香港青少年学生前来参观,但来的深圳学生并不多。
针对港府提出的走私问题,孙馆长认为边境管理和开放并不冲突。“现在深港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但走私和非法入境的案件越来越少,可见打击犯罪活动只是一个管理的问题。”孙馆长甚至提出一个设想,即使短时间内无法“解冻”所有禁区,但中英街具有非常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应该先把中英街解禁出来。但他也坦言,禁区的开放需要区里以及市里的整体规划,他希望有委员在盐田两会上讨论这个问题。
记者了解到,盐田区早已对中英街的转型和定位有所思考。盐田区委宣传部部长孙静在去年的研讨会上曾表示,未来将把中英街建设成集购物、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在日前下发的《盐田区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在未来5年将建设“人文中英街”文化观光产业园,其具体设想还包括扩建回归广场,以配合周边建筑展现中英街的风云变幻;建设博物馆街,充分挖掘中英街的人文民俗资源。
中英街不能全靠禁区开放
与中英街商户的强烈不满不同,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城市营运研究中心主任高海燕认为,港府此次大规模开放禁区,显示了香港与深圳共建国际大都市的诚意,他对香港的开放程度感到满意,并认为港府的规划侧重与深圳主体部分的对接,其意向是明确的。港府需要综合考量城市发展、市民诉求和城市管理各方面的因素。
他还认为,将中英街的发展完全依仗于禁区的开放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他认为香港回归多年,中英街作为“一国两制”标志性符号的意义已经有所趋弱,完全靠中英街的人文旅游来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现实。他认为中英街应该摆脱恋旧情结,融入到市、区的整体规划中,开辟新的价值发展点。
中英街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刘先生认为,目前沙头角的走私和非法入境还未杜绝,要求港府完全开放禁区并不现实。他认为深圳方面应加强整治,循序渐进地与香港方面融合。(庄树雄、 高贵彬)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