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五月二十二日电 题:“让昆曲从这里又一次启航” ——白先勇重临港大启动昆曲研究发展计划
中新社记者 邓卓明
“五年前,也就是在这里,让我产生了推广昆曲、创作青春版《牡丹亭》的想法。今天,让昆曲在这里又一次启航吧。”被称为昆曲“义工”的白先勇,今日下午再次来到香港大学,启动了他的又一项推广昆曲的宏图大计——成立昆曲研究发展中心。
在启动仪式上,白先勇兴奋地说,“今天对昆曲来说,这是历史性一刻。我感觉,冥冥之中,这也许就是天意的指定,昆曲又要在港大发扬光大。我相信,港大昆曲研究发展中心可以成为昆曲的国际研究平台。”
早二00二年,白先勇教授亲临香港大学,对学生进行昆曲讲座。此后,他一直致力于推广昆曲的传承,并亲自担任青春版《牡丹亭》的总制作人和艺术总监,让该剧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包括两岸四地、大江南北,远至美国西岸。由于青春版《牡丹亭》剧组聚集了两岸三地的戏曲精英,可以说,这项浩大的文化工程,自从二00四年推出以来,它在各地的演出几乎场场爆满,成功让白先勇有些意料不及。
白先勇自豪地说,该剧四次进京演出,大获全胜,二千多个座位一场,许多观众仍是“一票难求”,甚至出现了黄牛党高价炒门票。“现在只要在‘GOOGLE’搜索一下,你就可发现有十万多条有关‘青春版《牡丹亭》’的条目。”
上周末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演出第一百场,使其中外观众总量达到了十五万人次,打破历来昆剧演出的纪录,并重新唤起了大众对昆曲文化的认识及兴趣。
白先勇说,九岁时,在上海看了一场昆剧《牡丹亭》的表演,这是他第一次接触昆曲。昆曲的优美让他记忆犹新,并从此与其结下不解之缘。后来,他还写过小说《游园惊梦》,也是受到昆剧《牡丹亭》的启发,并改为话剧演出。正是这次话剧的成功演出,激发了白先勇进一步对昆曲的兴趣。
昆剧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也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它涵盖文学、历史、音乐、舞蹈和美学,有“百戏之母”的美誉。“二00一年五月十八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昆曲世界文化遗产即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殊荣。”白先勇说道,“我总是记得这个日子。”
让昆曲再次扬帆,是白先勇的一大心愿。香港大学的全球首个昆曲研发计划,旨在对昆曲进行学术研究、资料汇集和整理以及教育推广,以求达致中国艺术文化在国际上继续传承及发扬。
在是次研发计划下,港大将联同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及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基金,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十月正式开幕时,协办昆曲国际交流会。该活动包括昆曲国际研讨会、国家大剧院开幕表演青春版《牡丹亭》及昆曲展览。另外,在昆曲研究方面,港大昆曲研发中心还将以青春版《牡丹亭》的资料搜集为首,并建立昆曲资料库。
在青春版《牡丹亭》的百场巡演中,白先勇跟随的演出就达八十多场,足见他对该剧倾注的心血。“昆曲是一种古老的剧种,资料不整理就会丢失。”白先勇对昆曲严峻断层危机的担忧溢于言表,“这些年,我走遍两岸三地,为成立研发中心到处奔波。这次要好好感谢港大对我的支持!”
在白先勇看来,推出《牡丹亭》的青春版,就是给昆曲注入新的生命,要召回昆曲的青春生命。百场过后,青春版《牡丹亭》还要在校园巡回演出。“这是推广昆曲的主要形式,要培养大量的青年观众。”白先勇谈及该剧的演出计划时说,“明年还将继续走向世界,先到欧洲,在伦敦上演,再参加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艺术节,将昆曲之美,带到西方文化的重镇去。”
对昆剧一往情深的白先勇,做了二十多年的推广昆剧“义工”,近年更热心向年轻一代介绍昆剧,经常在港台与昆剧艺术家合作,进行公开演讲。这次到香港的第一天,他仍不忘“义工”的责任,向港大学子们做了《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现象─美西巡演的文化反响》的演讲。该剧在美国西岸进行四轮十二场公演,场场座无虚席,可谓盛况空前。难怪,美国戏剧界认为,这是自一九二九年梅兰芳赴美巡回演出后,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对美国文化界、学术界造成最大的一次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