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二月八日电 题:余光中笑谈《桃花扇》的青春与血泪
中新社记者 陈伊敏
青春版昆剧《一六九九.桃花扇》将于本月二十四日、二十五日在港登场。日前,享誉两岸三地的诗人及散文家余光中作为本剧文学顾问,应香港艺术节之邀,在香港大学笑谈“《桃花扇》的情人泪与烈士血”。
“我对戏曲是外行,对昆剧出于爱好。做昆剧《桃花扇》的文学顾问,则完全是孔尚任(原著作者)所‘误’。”这位年近八十的大师,一开场就让观众忍俊不禁。
“本人出生在《桃花扇》故事发生地——南京,且孔尚任先生硬要推我一下,我就义不容辞地答应了。”
在气氛热烈的一个多小时里,他娓娓道来:“李香君是《桃花扇》的灵魂,是情人,兼烈士。她与侯方域的爱情充满悲欢离合,流过很多泪,为儿女情;甚至血溅定情物,化为桃花扇。血泪交加……”
为何《桃花扇》诞生三百多年来,却能保持“青春”?
余光中说:“我第一次读《桃花扇》,是一九四六年,在南京上大一,至今仍感触很深。《桃花扇》的故事,‘前景’是爱情故事,‘后景’是亡国之痛,二者交相融合;从小处着眼的观众,可以陶醉于爱情之悲欢离合,有民族感的观众,会看到明朝亡国之鉴……”
现场,有听众不赞同请“青春”俊男美女的演员担任主角,认为无法表达剧中人物的灵魂。
余光中笑言:“青春版嘛,大概是给年轻观众一个错觉吧。让他们糊里糊涂就买票了。”顿时,引得哄堂大笑。
“古典戏剧与现代社会的确有很大距离,看戏的当代人越来越少,不止是昆剧,中国京剧、南音等剧种都面临同样的困境。现在最重要的是将观众拉回来,尤其是让青年观众回到剧场里,唤起他们的兴趣,然后再讲究原汁原味和“地道”。所以,目前的‘青春’新演绎无可厚非,是一个权宜之计。”
有人担心,把这出剧浓缩成三个小时,是否恰当。
余光中答曰:“现代人的生活忙碌,适合他们观赏的恐怕最好是一个晚上。把一千六百个人连续两晚困在戏院里面,不太容易。”
“我在伦敦街头看《哈姆雷特》,十五分钟就演完了。接着,又看了三分钟演完的。连哈姆雷特爸爸的鬼魂,都是一闪而过的。”又是一阵笑声和掌声。
有人问:“白先勇注重《牡丹亭》中的情与欲,您为何注重泪与血?”
“因为他太青春了。而我是往老年这边的。”余光中笑答。
被问最近在忙什麽?余光中风趣地说:“我花四分之三时间在做‘余光中的秘书’——做的都是我秘书应该做的杂事。近四分之一时间,用来写作。剩下的差不多十几分之一,我就看戏。”
“等到二月底,我一定会从台湾飞来香港,看《桃花扇》。”话音落,掌声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