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三月十日电 题:粤港澳合作三十年 携手站在新起点
中新社记者 王华
三十年前“前店后厂”的模式,令粤港赚得各自第一桶金;三十年间,粤港澳合作让三地发展在快车道上“飞奔”;三十年后,面对“金融危机”袭击,已在发展中连为一体的三地,携手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被列为《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重要内容的“粤港澳合作”今年首登政府工作报告,成为粤港澳三地发展的新起点。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地缘相邻、人缘相亲的粤港澳三地,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建立起“前店后厂”的合作关系,广东珠三角地区承接起港澳地区特别是香港的产业转移,港商在广东投资办厂、开设酒店,走出多个中国“第一家”。
三十年间,香港成为广东最大经济伙伴和“百货公司”,广东也成为香港人力、原材料、土地资源的主要供给者,成为澳门喝水、用电等民生资源提供者,合作给粤港澳三方都带来巨大“发展红利”。
而今,“金融风暴”暴露了广东传统经济发展的瓶颈,当地港资加工型企业更是首当其冲;香港要维护和提升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也亟须有发展新思路;澳门博彩娱乐业独木支撑的弊端显现,产业结构多元化的难题急待破解。在此情况下,三地间合作模式创新显得尤为迫切。
《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出台、粤港澳合作首次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三地合作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两会”期间,三地高层互动不断,直接磋商落实具体合作事宜,表明粤港澳合作正站在新高度、新起点。
此前出台的《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粤港澳合作内容纳入其中,为三地未来十一年发展指路。“纲要”从多个方面概括了三地合作的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合作、共建优质生活圈、创新合作方式等。具体内容涉及优化“一百四十四小时便利免签注”,开展对港澳地区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试点等。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拓展粤港澳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点出了“加快推动港珠澳大桥、港深机场铁路、广深港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民币结算试点”、“采取措施缓解在内地港澳企业经营困难”等具体项目。
“两会”期间,粤港澳三地高层互动,为新的合作进行磋商。三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与香港特首曾荫权会面,确定基础设施、产业、环保和教育方面的具体合作方向与内容。
粤港高层商定,符合条件的深圳户籍居民,由四月一日开始,可以办理一年内多次往返香港的签注;常住深圳的非户籍居民,可由五月一日开始,可在当地办理赴港个人游。这些措施有望为香港旅游业再添“一把火”。
五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与澳门特首何厚铧见面,提及横琴岛开发事宜。
无论是“纲要”、“报告”还是高层互动都涉及到具体事宜、项目,粤港澳合作从区域认可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从民间“自由恋爱”转为政府主导协调,从概念化走向更为务实。
从这一点上说,金融危机或许成为促成三地携手再创辉煌的新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