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悖论,在旅游业超低报价与优质服务成反比。越接近“五一黄金周”,旅游业的乱象就愈演愈烈。
“特殊人群”出游遇阻
临近“五一”,在媒体工作的赵女士开始留意“港澳游”的旅游公司广告,有4家旅游公司“1300元港澳游”颇为吸引人。
但当赵女士与之接洽时发现“特殊人群”要付出更高的旅游成本。“记者、教师、律师、老人、学生、旅游同业等特殊团体不能享受特价港澳游,需要单独加费。”这一消息让赵女士深感意外,“所有旅行社都给出了同样的条件,说这是香港地接社提出的条件,认为特殊团体在当地的购物量不大,地接社没有办法拿提成赚钱。因此至少每人加收1000元。”
但当赵女士以“非特殊人群”的名义报名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旅行社安排了两个强制自费项目。一个是坐船去澳门某观景点,费用为每人200元,即便取消,也需要交纳200元。另一个是“夜游香港”,价格是320元,取消项目同样要交纳200元。此外,还要给导游170元小费等强制收费项目。如果取消澳门之行,只游览香港,旅行社则让每人多加1000元。
赵女士为此行重新算了一笔账,加上所有的强制消费,此次港澳游的价格已经达到了2200元,远超出广告语“1300元港澳游”的金额。
记者了解到,对特殊人群施行特殊报价并非一家旅行社。
北京市旅游协会副秘书长张云龙告诉记者,这种对特殊人群进行特别收费的方式,早就被称为旅游业的潜规则,由于旅游业没有相关法律规定,这种行为目前只能靠行业自律。
潜规则喧宾夺主
北京一家假期旅行社,港澳游部门高经理告诉记者,“这项特殊的规定在港澳游和东南亚旅游项目中已经很普遍,这并非是旅行社的特殊要求,而是地接社的要求。”
高经理目前和香港多家地接社保持着业务联系,包括香港中旅社、康泰旅行社等,每隔一段时间这些旅行社便会对高经理重新进行一次报价。
记者了解到,4月份的5日港澳游的报价基本在1300元左右,这一价格比往返的机票价格还要便宜,而港澳自由行的费用则多在3600元左右。
高经理对此差距解释:“地接社给组团社的报价非常低,时常连机票和酒店的成本都不够,地接社就靠旅游消费提成来收回成本和盈利。而游客消费量的多少也直接影响着旅行社收益。而自由行这种无购物收取回扣,自然会被加价。”可见游客购物对旅游服务本身盈利的意义更大。
孙伟是一名出境游的地接社的导游兼翻译,她表示自己的收入完全靠游客消费提成来获得,并算了一笔账:“在低价出境旅游项目中,安排的多个购物地点与地接社存在长期合作协议。游客购买产品价格的50%是给地接社的提成,此提成中的20%是给导游的提成,剩下的30%属于地接社。每个导游在接完旅行团后,还要交给地接社数百元的‘人头费’。”
购物式旅游导致利益链畸形
一位上海知名旅行社的销售经理表示:港澳游已经成为各大旅行社必备的旅游项目,由于目前激烈的价格战,所以不得不屈从于潜规则。
据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的统计显示,2006年前往我国内地居民出境前往国家和地区为204个,香港居第一位。
不仅中国内地的组团社竞争激烈,地接社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
上述旅行社的销售经理透露,“中国香港、泰国等东南亚地区的旅行社数量众多,竞相降低报价。我通常会选择价格较低的地接社与之合作。”
“低价出境游的地接社还会给内地组团社‘人头费’,价格按照地区和淡季、旺季的不同,可分为100元到500元不等。”中青旅出境部一位人士向记者透露,“这是许多以批发价大量揽客的旅行社通常的做法。整个链条都是在依靠顾客购物的盈利来生存。”
地接社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已经发展到了在国内大搞旅游批发的程度。“一些东南亚旅游的地接社,会在北京和上海设立办事处,本来这些办事处是没有资格从事招募游客资格的,但是他们挂靠在一些大旅行社的下面,从而获得资质,这样取代了组团社,得以大规模、廉价地出卖旅游名额。”上述知情人士透露。
一位旅游局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政府虽然不赞成以挂靠模式经营的低成本旅行社,但是也没有相关的法规能够对此有效地制止。
旅行社面临被遗弃危机
目前业内无序竞争造成的后果,已经在市场上得以体现。
“购物旅游使以组团模式参与旅游的消费者数量快速下降,消费者正在远离旅行社。这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已经初现端倪。”中国旅行社营销部人士对此不无担忧,“现在有超过30%的游客愿意以自由行或者机票加酒店的方式参与旅游。”
相关数据显示,2006年北京前往香港的自由行人数达到了旅游人数的30%,而2004年这一数字只有1%。
虽然许多的旅行社都能够提供自由行或者机票加酒店的服务,但是,在这一领域,旅行社并不占优势,因为携程网等网络资源可以为游客提供更直接的服务。
一位从业者无奈地说,“虽然中国的旅游市场潜力巨大,但是旅行社的整体盈利已经大不如前了。”
据了解,目前国内对旅游业的监管在日益增强,而香港旅游业的主管部门也多次呼吁对港澳游进行规范化管理,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旅游系主任乌恩教授认为,短期内旅行社的生存状态很难改变,主要是由于国内旅游企业国有化程度过高,没有形成健康的企业发展机制。国有旅行社要在产品创新、品质监管、品牌建设等方面下工夫。(索寒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