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上海世博会已经闭幕,但对两岸及港澳同胞而言,分享“后世博”机遇刚刚起步。9日,上海世博会的经典展项中国馆多媒体版《清明上河图》在香港正式开放民众参观,三周内预计将吸引近百万人次参观者。就在多媒体版《清明上河图》开启香港之旅前夕,承接上海世博的热度,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于6日开幕,为大陆居民赴台游增加了一项全新的游程。
“人与人增进沟通交流是最大的成功”
10月31日晚,上海世博会台湾馆前广场出现了难舍难分的一幕。当台湾馆的巨型LED球正式宣告熄灯,人们相拥而泣,久久不愿离去。11月的第一周,台湾馆员工陆续返台,其中部分员工将带着上海的世博经验,投入到台北花博会的工作中。
台湾馆总馆长叶明水在世博会谢幕之际表示:“人与人增进沟通交流,是184天来台湾馆最大的成功。”184天中,台湾馆为超过70万人次游客提供了精致周到的服务。几乎所有到过台湾馆的游客,都对球幕电影、天灯祈福以及“大榕树下”的一杯香茶记忆犹新。而香港馆的3D电影、澳门馆的玉兔故事以及港澳在城市最佳实践区设立的两个案例,都令观众津津乐道。
世博会不仅促进了两岸民众间的相互了解,也创造了港澳台三地青年与上海青年交流的规模之最。盛夏7月,由香港特区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共计4000余名港澳学生分两批参访世博会。舞龙、吟诗、作画……沪港澳三地学生还举行了盛大的联欢活动。同样是在7月,参加沪台青少年“走进世博千人夏令营”的1000余名两岸高中生,不仅携手畅游世博园,还共同参与了以社团文化为主题的学生论坛。
“上海的舞台、世博会的舞台,就是两岸青少年交流的大舞台。两岸青少年在这个舞台上,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共创未来。”上海市市长韩正说。
世博会后,两岸及港澳青年之间的热络交流还在继续。台湾师范大学附中校长杨壬孝说:“世博会后,非常欢迎大陆的学生社团,也来台湾校园看一看,为彼此之间增加更多的交流时间和空间。”
中华文化牵动两岸及港澳民众的“世博心弦”
“与世博会中国馆的七种红相比,我也是一片‘中国红’。”台湾知名文化人士李敖8月末携家眷畅游上海世博园时这样感慨。在台湾馆的点灯水台,李敖两次按下祈福按钮,祝愿两岸和平。他说:“我是学历史的,中国馆让我对古往今来了解得更透彻了,我过去的了解,都是文字上的认识,现在的了解,可以变得更加具体。”
世博会期间,港澳台文化界的名人纷至沓来,除了参观世博会,他们还奉献了一台台精彩演出。风靡宝岛的台湾明华园在上海虹口体育场为两岸近万名观众带来了融合高科技与人文关怀的《超炫白蛇传》。执着于还原和传承中华民族南音古乐的台湾“汉唐乐府”在传统中秋佳节走进世博园,演绎最新作品《教坊记》。
被称为“玉兔宫灯”的澳门馆,以其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深得内地民众喜爱。中秋节到来时,馆内所派发的澳门特色莲蓉月饼,令不少游客感到心里甜丝丝的。而台湾馆则利用得天独厚的LED球,在中秋节制造了世博园内“人工大月亮”的美景。在邓丽君演唱的《月亮代表我的心》伴奏下,“月亮”上出现了“嫦娥”的古朴形象,吸引众多参观者。
世博会进入尾声之际,澳门活动周和香港活动周相继举行。见证香港参与世博会各项文化演艺活动的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副秘书长甄美薇说,世博会期间,香港在上海举行了近700场文化演艺活动,创造了香港各类境外推广活动的规模之最,这也是香港吸收世界各地文化发展经验的好机会。
“世博会后,香港与上海之间、与内地其他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将更加频繁。”甄美薇表示,香港很乐意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包括特区政府扶持文化发展及培养人才的模式等,与内地分享。
“后世博”商机两岸及港澳共同把握
世博会184天,一碗半筋半肉、飘着番茄香的台湾“老董”牛肉面,在世博园“中华美食街”征服了众多中外食客的味蕾。早在2009年就酝酿这场“上海世博之旅”的“老董”牛肉面董事长刘正雄感慨:“世博会给了我一个难得的机遇。”
如今,世博会谢幕,“老董”在上海的生意已“生根开花”。位于上海闹市区静安寺商圈的台湾“老董”牛肉面店已开张。
世博会上,人们还看到统一星巴克、康师傅、元祖食品、克莉斯汀、真锅咖啡、仙踪林、85度C等知名台商餐饮品牌,而在徽章、箱包等世博特许产品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台商制造”。
短短184天的经营,可能对台商的事业发展而言只是一瞬,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看好“后世博”的新机遇。
“世博会对两岸经济发展的辐射效应,不仅局限于特色餐饮,ECFA生效后,在高新产品研发、文化创意、金融、物流等领域都将显现诱人的机遇。”上海浦东台湾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盛九元分析。
“对台北世界贸易中心而言,上海世博会成为一座前所未有的‘桥梁’,184天内,借助世博会的平台,我们与大陆31个省区市、各行业的领军企业,建立起长久的联系,这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台北世界贸易中心董事长王志刚说。
时下,世博会中国馆的多媒体版《清明上河图》正在香港掀起观赏热潮,台湾和澳门的相关人士也对邀请多媒体版《清明上河图》赴台赴澳展览表现出浓厚兴趣。“后世博”效应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文化传播方面,都将持续发酵。(记者许晓青、李云路)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娜】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