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腐败,不能仅靠事后的惩戒,还要从源头抓起,宣传则是防患于未然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香港正是通过完善制度,加强宣传,才扭转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贪污盛行的社会风气,营造出清廉的社会氛围和官场文化,赢得了香港市民的信任和支持。在香港社会各阶层中更推动形成了廉洁诚信的社会文化氛围,市民由习惯腐败现象、默认腐败规则转变为对贪污腐败行为的“零容忍”。
——“香江札记”主持人 胡健
根据透明国际发布的2009年全球“贪污观感指数”,在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中,香港以8.2分列第12位,继续保持着亚洲地区乃至全球最廉洁地区之一的美誉。从一个曾经遍地腐败的城市脱胎为享誉世界的廉洁之都,这一切无疑与香港蜚声海内外的反贪机构廉政公署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作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成效的反贪机构之一,廉政公署在反腐败方面的主要经验,就是采取了执行、预防与教育“三管齐下”的战略。其中除了通过严厉高效执法有效阻吓和不断完善制度严密制约外,面向全社会出色有效的反贪倡廉宣传教育工作,对香港反腐倡廉的成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香港的反贪倡廉宣传教育模式,也因此成为全球反贪领域的一个成功典范。
点面结合
确保宣传范围全覆盖
根据《廉政公署条例》,廉政公署的社区关系处主要负责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具体职责包括“教育公众认识贪污的祸害”和“争取公众支持肃贪倡廉的工作”。社区关系处共有200多人,分为两个社区关系科,一科具体负责制定宣传策略以及通过传媒和教育机构宣传反腐倡廉的信息,以提高市民对反贪工作的认识等;二科则负责通过设在全港的七个分区办事处,直接与市民接触,当面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并接受贪污举报及咨询。社区关系处每年投入大量资金,一方面通过报刊、电视台、互联网等大众媒体普遍宣传,将廉洁教育融入了每个市民的生活,时刻提醒市民认清贪污的祸害,提高对贪污腐败问题的警觉;一方面通过面对面的与市民深入接触,让市民更深入地了解了廉政公署的工作情况,增强对打击贪污腐败行为的信心,从而广泛地获得市民对反贪倡廉工作的支持。此外,社区关系处还针对政府部门、公共机构、工商界、青少年和普通市民等不同界别人群,“量身打造”教育计划,保证了反贪倡廉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如考虑到公务员队伍是最易受腐败侵蚀的群体,社区关系处除定期为公务员举行防贪培训、为政府各部门制定防贪指引、为政府各部门设计培训课程外,还于2001年3月与公务员事务局携手推行《公务员持廉守正计划》,不断增强公务员的廉洁自律意识。鉴于近年来对有关私营机构贪污的举报不断增加,社区关系处加强了对工商界的联络,通过向工商界人士解释《防止贿赂条例》的含义,鼓励管理层制定明确的政策,使雇员准确了解某种业务往来或者有关收受利益是否合法等问题。
循序渐进
明确不同阶段宣传重点
反贪倡廉工作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重点,廉政公署在宣传内容上也注重循序渐进,围绕不同阶段的反贪工作重点展开。这一点从廉政公署制作的宣传片内容上可见一斑。如上世纪70年代廉政公署成立之初,正是香港贪腐最猖獗之时,当时反贪工作的当务之急,就是要鼓励民众勇敢地站出来举报。因此1975年,廉政公署制作的第一部宣传片《小贩》就描述了一位饱受腐败警察压榨的普通妇女,带着小孩到廉署举报的场景。画面上妇女悲惨的境遇、悲怆的面容和“我天天辛勤劳作,饭都吃不上了,你还要从我这里拿钱”的画外音,非常打动人心,很多市民因此产生共鸣,纷纷走进廉政公署举报贪腐行为。而此后几年的《合作》、《公民责任》、《良知》等多部宣传片也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随着市民举报投诉的增多和廉政公署的严格执法,公营机构贪腐逐渐被遏制,私营机构的商业贿赂问题逐渐凸显,因此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宣传的重点开始转为针对商业贿赂,如1988年的《破招牌》就呼吁私营企业老板,不能容忍职员拿回扣。1997年香港回归前,针对众多市民担心回归后反腐力度下降,廉政公署专门制作了名为《1997—1967》的宣传片,意即如果容忍腐败,社会廉洁度就会倒退回1967年的黑暗时代。1998年,为防止立法会选举中出现腐败行为,当年廉政公署的宣传片主题就是《廉洁选举》。2004年,针对调查显示越是年轻一代对腐败的容忍度越高的问题,廉政公署制作了宣传片《想当年》,将多年前贪污的手法重现,以警示年轻人提高对贪腐危害性的警惕。而在2006年,针对举报数字连年下降的情况,廉政公署制作了宣传片《不吐不快》,并设立了25-266-366举报热线,鼓励市民积极举报。2009年,为防止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低迷导致出现商业贿赂,廉政公署在宣传片《风浪篇》中呼吁港人坚守诚信,拒绝贪污贿赂。
注重人文
多元手段保证宣传效果
为保证宣传效果,廉政公署广泛采用广告宣传、印刷出版物、拍摄电影和电视剧、举办展览、体育比赛、歌唱、征文等多元手段,充分向市民宣传贪污腐败的危害以及使他们加深对廉政公署的了解和认识,调动广大市民参与的积极性。如前面提到的社区关系处每年都会制作宣传短片,在电视和电台上不断播放,提高市民对贪污腐败行为的警觉性。而一些根据真实案例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如电影《静默的革命》和电视剧《廉政追击》、《廉政行动》、《廉政风暴》等,则通过持续热播不仅将廉政公署调查工作的实况呈现在市民面前,更将倡廉信息轻松地传递给普通大众。在宣传中,廉政公署很注重人文关怀:为使廉政宣传避免空洞的说教,让市民喜闻乐见,廉政公署专门成立了一支专业化的媒体制作队伍,所有廉政宣传教育内容,都是由廉政公署根据实际情况和反贪策略定下主题,由专业人员构思创作,有的还邀请当红明星参演,深受市民的喜爱。如2008年播出的电视剧《廉政行动2007》,达到平均每集100万人的收视率,而香港常住人口仅为700万。同时,廉政公署还非常善于运用流行的事物来协助进行宣传。如上世纪70年代,香港市民爱看名人传记,廉政公署便出版了一套10本的《廉洁的故事》,通过历史人物如王安石、柳宗元等的廉洁故事让读者仿效,到了80年代流行看漫画,廉政公署又及时联手知名漫画家,推出了《契爷与牛仔廉洁篇》及《阿廉哥廉洁篇》等以大家熟悉的漫画明星为主角的反腐倡廉系列漫画。
着眼未来
注重对青年一代宣传教育
在对成年人进行全方位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同时,廉政公署还十分重视对青年一代进行宣传教育,提出“为维护我们社会的诚信文化,我们必须在年轻一代中灌输诚实和廉洁的价值观。”希望通过对青年一代的教育,从根本上壮大廉洁者的队伍,营造一个普遍谴责腐败的社会大环境。为此,社区关系处在成立后不久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致力于青少年的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社区关系处一方面定期派联络职员到各个学校举行讲座,直接向学生讲解反贪倡廉的重要性,一方面制作不同形式的多媒体教材供中小学及幼儿园使用。他们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为幼儿园及中小学生设计了一系列卡通角色来进行德育宣传,其中对低年级的学生侧重于诚实教育,而对高年级则以公平、守法为主要教育内容。2000年,廉政公署还专为13至17岁的青少年设立了“另有TEEN地”网站,广受青少年欢迎,每日平均点击逾十万。2004年1月,廉政公署又针对6至12岁的小学生,推出儿童网站—“活力小TEEN地”,希望通过生动活泼的漫画和益智的网上游戏及比赛等,使孩子们从小就接受廉洁、公平、正义、诚信等正确价值观的教育。(作者系香港大学普通法硕士)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娜】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