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18日电 据香港明报报道,在上海世博会备受瞩目的电子版《清明上河图》下月到香港展览,其总设计师于正18日抵达香港,考察场地、筹备展览。他表示,得知将有不少香港中小学生参观展览,自觉肩负使命,要向年轻一代介绍传统文化。他建议观众们先做功课,对《清明上河图》有一定了解后再去观展,会更有收获。
“在中国馆里,我们光是调音效就调了4天4夜。”于正说,这次在香港只有7日时间展览,担心不够时间准备,他又称,中国馆的环境封闭,相对较易控制,但这次在亚洲展览馆,空间较大,用幕布围起作为展览区,要考虑回声和混音效果,“如果声音太小了,容易被吵杂声覆盖,声音太大了也不适合,所以要充分调试。“除了背景音乐外,还会配上鸟叫等音效,需要观众用心感受。”
投射波浪形幕墙更宜观赏
在世博中国馆内的《清明上河图》是投射在折线形的幕墙上,于正解释,这是要配合中国馆的硬朗、直线为主的造型,但在香港会改成波浪形,更加适宜观赏。此外,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馆内的人流是单向流动,“人们可能想着还要去参观下一个项目,后面的人又跟上来,人们就自发的往前走,”但在香港是以场次间隔人流,每小时1场,人们在此期间可以来回走动,“不过我认为还是应该遵循欣赏古画长卷的习惯,从右到左看。”
他建议,观众在参观前应先做功课,了解《清明上河图》是怎么一回事,有哪些不同版本,图上有哪些精彩之处,“带着疑问来看,会更有收获。”
多学生参观 更觉使命感
于正说,统筹展览的香港科学馆方面对他说,会有不少中小学生来参观,令他顿时觉得很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我读书的时候,历史、政治和文化知识基本上是没有的,我总是说,我们是‘有知识没文化’的一代人,这与我们的教育环境有关系。”于正说,他制作《清明上河图》的过程是既是一次学习,也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翻译”,“传统文化必须要有与当下年轻人沟通的手段,让他们愿意学习。”
“西方人做出了《功夫熊猫》、《花木兰》,重新演绎了我们中国的传统故事,这让我感到压力很大。”但于正认为,“自己人”翻译传统文化会做得更好,毕竟对相关的事物更了解,西方人有时只是刻意加入一些中国元素,而误读了中国文化。
“翻译”《上河图》 忠于原著
于正笑称,“翻译”《清明上河图》风险相对较低,毕竟还是忠实于原著,未来可能会挑战一些新意思,韩国等地也都曾做过经典画作的“创新”,例如修改《仕女图》令仕女们用iphone、弹吉他、用计算机等,“我认为还是不要恶搞,要对原著有尊重的情怀,至少要让人们认识它正确、美好的一面”。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婷婷】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