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成传销组织重要头目月收入万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女大学生成传销组织重要头目月收入万元

2010年09月08日 08:30 来源:大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8、 9 月份,记者在省第一女子劳教所、省第一劳教所等处,采访了数位传销组织的年轻女头目,这些花季女孩深陷传销泥潭的经历,让人震惊,发人深思。

  “自私让我们自欺欺人”

  “你现在将你的亲戚们骗来搞传销,是骗了他们。可是当他们都成为千万富豪后,他们还会认为你骗了他们吗?可以说,你不是骗他们,而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事业发展的机会。”听到“讲师”这样讲,小花(化名)心动了。

  2008 年底,只有19 岁的海南女孩小花被一个亲戚叫到泰安,加入了传销组织。她缴纳了 6000元钱后,传销组织里的人就动员她再吸纳其他亲戚来参加。对于能否发财,小花自己也没有底,因此想看看再说,不想叫亲戚来。这时,传销组织的“讲师”就来“辅导”她:你把亲戚叫来共同发展,他们以后发了财,都会感激你的;再者,你只有发展更多的下线,才能发大财。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小花觉得自己“想通了” :自己叫亲戚来,这些亲戚再叫他们的亲戚来,如此往下发展三四个层级,那自己和亲戚就是受益者,最终被骗的人和自己基本没有什么关系了。 于是,小花开始努力骗自己的亲戚来参加。“我们这么近的亲戚,还能骗你吗?”成为她叫亲戚来的口头禅。到2009年底被公安机关抓获,一年的时间里,小花将自己的姐姐、弟弟、男友等十几人发展为下线。

  在省第一女子劳教所,面目清秀的小花谈起自己从事传销的经历,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大家骗亲戚来参加传销,就是为了多发展下线,自己能多赚钱。讲师说叫亲戚来是给他们一个发展的机会,实际上是给自己找一个原谅自己的理由。大家这么做原始的动力,还是自私的,这种自私让我们变得自欺欺人。”

  在日常的交流中,小花发现,大家都不愿意叫自己的亲戚来。但是,为了实现月收入几万的“伟大事业”,就必须发展下线。而发展下线,最好用的方法就是骗亲戚。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大家就争先恐后地欺骗起最亲近的亲戚。其中,一个朋友甚至将自己的父母、姐姐都骗入了传销组织。

  被暴利诱惑冲昏了头脑

  被暴利诱惑冲昏了头脑,几乎是每个传销人员刚接触传销时的共同经历。 2008年9月份,湖南姑娘小芳(化名)考上了大学。就在开学前夕,一个堂姐把她叫到潍坊,说是考察一个项目。到了潍坊后,传销头目和小芳谈话说,只要好好干,半年发展33个下线后,就能成为B 级经理。成为B 级经理后,每月5万多元的收入,什么都不用干。家庭比较困难、急于挣钱的小芳听到这里,感觉眼前一亮,好像找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她对记者说,当时就光想挣大钱了,是否合法没有考虑,就决心在传销组织里大干一番。

  从参加传销到被抓获的一年多时间里,小芳发现,参加他们传销组织的人中,既有穷人也有富人,既有文盲也有高学历人员。但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奔着挣大钱来的。“暴利”套牢了无数传销人。他们明知自己在违法乱纪,仍然坚持下去,等待他们所盼望的“奇迹”。

  迷失于不劳而获

  在省第一女子劳教所,记者采访了广西女大学毕业生小莲(化名)。她面色白净,一说话就脸红,完全不像一个传销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反省自己参与传销的经历时,她觉得是不劳而获的思想害了自己。

  2008年7 月份,大学毕业的小莲对未来充满憧憬,她一直期望能成立自己的公司干一番事业。当一个同学将她骗到济南,劝她参加传销组织时,她考虑了一下就同意了。家境殷实的小莲说,当时自己参加传销组织,就是看重了从事传销可以不劳而获的特点。“发展一部分下线后,就什么也不用干,光等着数钱了,天下没有比这个再好的事业了。”

  小莲也几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从参加传销组织到2009年底被抓获,一年半的时间里,她发展了十几个下线,下线又发展了不少下线,最后以她为首的线上有了 80 多人。至此,小莲从最初的E 级营销员,成为仅次于团伙头目的B 级经理。升为头目后,她不用东奔西走,只是给新参加者讲讲课,做些管理工作,每月就收入上万元。因此,她也成为传销组织里的一个“标杆”,“讲师们”经常以她为例对下线说:“小莲大学毕业证都不要了,来从事这份事业,也取得了巨大成功,你们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小莲内心里也曾深深自责,知道自己的高工资实际上是剥削几十个下线得来的,朋友也曾经劝她离开。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留下,直到被抓获劳教。在劳教所里接受了大半年的教育后,小莲说:“梦想不劳而获,让人迷失自我无法自拔,最终只能是一场黄粱美梦”。

  “自私、追求暴利、梦想不劳而获,这几乎都是人性最大的弱点。而传销组织正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人的这些弱点,让参加者明知自己在行骗,却不想回头。”省第一女子劳教所的警官刘毅认为,传销组织是在释放人“心中的魔鬼”。对此,在加强打击的同时,在学校教育和公民教育中,要多宣传勤劳致富、理性就业创业的观点,让人们用理性来约束“心中的魔鬼”。 本报记者 吴允波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