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总:七成以上职工拥护工资集体协商制度(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全总:七成以上职工拥护工资集体协商制度(2)

2010年07月15日 14: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一波三折的集体协商

  今年3月全国两会上,全总副主席张鸣起透露,全国共有1300万家企业,其中近80%还没有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根据全总提供最新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签订集体合同124.70万份,覆盖企业211.21万个,覆盖职工16196.42万人。其中,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51.2万份,覆盖企业90.2万个,覆盖职工6177.6万人。

  事实上,由工会推动的“集体协商 、工资共决”模式已经有十几年时间,其中经历了诸多波折。

  据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教授林燕玲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总工会就开始推行集体协商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的主要工作就是进行集体协商。”

  一位曾参与《劳动法》制定的专家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在《劳动法》的制定过程中,全总当时执意要把工资集体协商写入《劳动法》,但有关方面认为推行集体协商还不成熟,原因是在外商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工会,跟谁协商呢?”

  不过从结果看,1995年实施的《劳动法》中,最终规定了有关工资平等协商的条款。

  尽管集体协商制度没有写进《劳动法》,但在1996年5月,全国总工会还是联合劳动部、国家经贸委、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出《关于逐步实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通知》。

  “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企业工资问题的通行做法,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我国推行虽然已有十几年,但社会各界对其认识并不充分,甚至简单地将其仅仅理解为用来提高工资的价码”,李守镇表示,这种片面理解甚至误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资集体协商的推行。

  他强调,在企业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最根本的就是在工资等涉及职工根本利益的事情上,改变由企业单方决定的状况,使职工权益问题由劳资双方共同决定成为一种制度安排,理性地找到双方的利益平衡点,实现劳资双方互利共赢。

  在市场经济不断壮大的情况下,政府逐渐意识到工人工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2000年11月,《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以劳动部第9号令发布,并要求在全国逐步推行。

  2007年制定的《劳动合同法》,对于平等协商、订立集体合同进一步作出了明确规定。工资集体协商制终于变成了“刚性”要求。

  2008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不久,全总又连续下发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建立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的意见》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开展集体协商要约行动的意见》。工资集体协商已势在必行。

  不过,国际金融危机来袭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认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契机。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在我国显现。以外贸加工出口的先导性企业,特别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开始出现裁员、断保、减薪等现象。

  针对这一实际情况,2008年底,在经过大量调研基础上,全总提出大力开展工会与企业、职工的“共同约定行动”, 号召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企业不裁员、少裁员,不减薪、少减薪;号召广大职工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与企业同舟共济,抱团过冬。

  对于工会开展“共同约定行动”,李守镇这样解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和职工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为没有企业的发展,职工的利益无从保障;同样,职工不能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就不会有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因此,尽管劳资双方在利益追求上有不同点,但必须在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上找到共同点。“‘共同约定行动’的积极成效,为工资集体协商的推进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李守镇说。

  2010年5月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组成的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全面实施“彩虹计划”,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从2010年到2012年,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在各类已建工会的企业实行集体合同制度。

  6月24~28日,全国工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辽宁营口市召开。会上再次强调各地全面实施“彩虹计划”。

  经过全总强力推行,“工资共决”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全国总工会集体合同部负责人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在一些城市,实行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业,职工工资普遍比同行业未实行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业高10%至15%。

  “实践证明,通过协商,劳资双方不同的利益取向找到了平衡点,同时,协商过程增进了劳资双方的沟通、理解,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凝聚人心,激发职工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劳动关系和谐。”李守镇说。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