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警惕伸向“官场玩物”的公权之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广州日报:警惕伸向“官场玩物”的公权之手

2010年07月05日 17:07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古玩,这种古老的“官场玩物”,今天正披着“雅贪”、“雅贿”的外衣大行其道,腐蚀着官场,伤害着市场规则,理应引起纪检部门的高度关注。

  日前,陕西咸阳市政协就“于右任书法作品被私分”的指责,举行媒体通报会,称已有112件查证落实,其中24件由当地两官员“保管”,仍有6至9件受捐文物下落不明。通报会上,对记者提问和质疑一律不答,而作为“不速之客”的捐赠人也被“请出”会场。

  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桩公案并未水落石出,而纷争和疑问也并未随着所谓“通报会”的召开而烟消云散。通过媒体锲而不舍的追问和调查,围绕这位历史名人的墨迹“失踪”事件的一些细节逐步清晰,其中涉嫌以公权攫取珍贵文物的行为也展现于众人面前——当地某些部门和官员,或者以解决城市户口、增补政协委员为交换,将获捐的于右任书法作品收入部门或个人囊中,或者以解决城市户口和工作为诱惑,将老农民家中的于右任作品有“借”无还……

  这一事件,之所以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关键在于它触发了公众心底的某种恐惧和忧虑——一些官员利用公权巧取豪夺的贼手,不仅伸向公帑,还瞄向了作为一些家庭私产的收藏品和文物。看了关于当地通报会的新闻,不得不佩服一些人“引导舆论”的见识和能力,也不得不惊诧于一些人玩文字的功力和智商:以部门名义获赠或借来的民间珍贵收藏品,二十多年差点成了糊涂账、石沉大海,如今一经调查,居然绝大多数清清白白、妥妥当当,而且还有不少是由当地官员“私家保管”!好一个“保管”,道出了公权私用的黑话,让人见识了某些人面对质疑惯于偷梁换柱的官场作派。难怪,网友戏谑曰:今后,官员私分经济适用房,不妨对外称之为“暂住保管”。

  公权黑手伸向贵重收藏品和文物,这绝非咸阳某些官员的“创举”,涉嫌以“保管”之名行“侵占”之实的行为,也既非空前、亦非绝后。事实上,收藏品领域从古至今就是官员贪腐的重灾区,同时因为其特殊性又成了官员贪腐的“特区”。只不过,与古往今来络绎不绝上演的“雅贿”、“雅贪”相比,咸阳某些官员的攫取手段太过赤裸裸,技术含量太低罢了。

  在中国官场,借雅趣、交流、以文会友的幌子,如名家书画、古玩之类的贵重收藏品,从来都很适合一些自命儒官者聚敛家财、下属投其所好,正所谓送的人“光明磊落”、收的人“名正言顺”。而这种勾当的登峰造极之举,乃是学者吴思在其《潜规则》一书中所描述:清朝末年的时候,京城中“雅贿”之风极盛,当时北京琉璃厂多数古玩店已沦为行贿受贿的掮客,而官员们则把自家文物放在古玩店由其代售,送礼者掏大价钱买了再送给官员。双方不提一个钱字,大把黄金白银却源源不断地通过古玩店流进官员腰包。这种招数,到了今天依然在各地古玩市场盛行,并衍生出“假拍卖”之类的新品种。

  古玩,这种古老的“官场玩物”,今天正披着“雅贪”、“雅贿”的外衣大行其道,腐蚀着官场,伤害着市场规则,理应引起纪检部门的高度关注。而其交易限于小圈子,具有一定隐蔽性,其“产业链”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更显错综复杂,又为反贪部门的查处制造了更多障碍和麻烦。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整个行政改革完成之后,由于政府“变小”和审批权受约束,这种“雅贪”、“雅贿”便能自然消亡,而必须对官员某些过于热衷的“爱好”多加监督,因为“苍蝇们”盯住的,往往就是这些“爱好”留出的“缝”。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