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开打“持久战” 主权遭降已风淡云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金融频道
    欧洲开打“持久战” 主权遭降已风淡云清
2010年06月17日 09:53 来源:国际金融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债务危机充分暴露出一些欧盟成员国经济长期存在的结构性弊端。要想走出这场危机,欧盟必须着眼长远,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否则削减赤字的目标将是海市蜃楼。如何做到削减赤字和刺激经济增长两不误是摆在欧盟领导人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欧洲债务危机让全球各经济体“人人自危”,而欧盟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总是“难产”令各方质疑之声渐盛。6月17日,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将在布鲁塞尔举行峰会。债务危机进一步坚定了欧盟加强金融监管的决心。此次峰会上,欧盟领导人有望讨论是否在整个欧盟禁止裸卖空交易,以打击债务危机背后的投机行为。然而,面对欧洲债务危机造成的严重影响,外界普遍关注的重点是,此次欧盟峰会能否为摆脱危机并避免危机重演找到长久之策。

  主权遭降:已风淡云清

  据悉,欧盟峰会这次将重点审议并通过欧盟未来十年经济发展战略。根据这份名为“欧洲2020战略”的十年发展规划,欧盟经济将实现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灵巧增长”,以发展绿色经济和提高竞争力为内容的“可持续增长”,以扩大就业和促进社会融合为指针的“包容性增长”。

  此次峰会上,欧盟领导人能否化债务危机为改革契机,完善欧盟内部经济治理,则是第二道难题。目前欧盟27国中,仅瑞典、卢森堡和有望在此次峰会上获准加入欧元区的爱沙尼亚三国财政形势尚可。在其余24国中,除希腊已经接受“重症监护”,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状况也令人堪忧,被视为最有可能步希腊后尘。

  而在6月14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将希腊主权债务评级从A3连降4级成为垃圾级,这也是继标准普尔在不久之前将希腊主权债务评级降为垃圾级之后,第二家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对希腊作出垃圾级的评级。

  6月15日,欧洲央行决定将希腊政府债券的5%作为银行抵押。这意味着希腊政府债券持有者到欧洲央行兑现债券时只能得到其价值的95%,另外5%被银行留作抵押,同时商业银行如果使用希腊政府债券做交易,所能得到的收入将比欧元区其他国家债券收入少。

  尽管如此,来自市场方面的反应并不强烈。6月14日、15日两天,欧洲股市和美国股市始终处于窄幅波动区间,而欧元也同样平静地消化了穆迪对希腊垃圾评级的消息。

  “希腊主权债务再遭下调所形成的影响在国际间的传递力已经弱化。一方面,市场对此早有心理准备;另一方面,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500亿欧元的援助计划为希腊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希腊出现违约的可能性已经不大。”同时,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表示,“评级再遭下调的确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国际投机者对希腊的投资炒作,不过这样的炒作并不会漫无边际,希腊债券价格下跌的幅度也会有限,更多的影响在于市场流动性的进一步丧失。”

  经济政策:也要“一体化”

  面对几乎是欧洲所有国家共同的问题——政府负债过高,包括德、法、英在内的国家都已陆续公布了各自的财政紧缩计划。然而,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孙茂辉表示:“一方面,这些欧洲国家各自提出的财政紧缩方案的可行性有待商榷;另一方面,财政紧缩方案所带来的经济增速的放缓等势必受到国内民众的抵制。所以,欧洲各国的财政紧缩方案难以真正落实。”

  奚君羊认为,“从理论上及长远的角度来看,欧洲在货币日渐一体化之后,经济政策趋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

  为此,在此次峰会上,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范龙佩将按照计划在会议上向欧盟领导人介绍有关加强欧盟内部经济治理的初步建议。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后,范龙佩受命组成了一个包括欧盟各国财政部长在内的专门小组,讨论如何改进欧盟经济治理。

  专门小组为此确立了四大改革领域,即强化财政纪律、消除成员国之间经济竞争力差距、建立一套永久性的危机应对机制,以及加强欧元区经济政策协调。专门小组将会在10月召开的下一次欧盟峰会上提交最终报告,就加强欧盟经济治理提出具体方案。

  此外,欧盟领导人在为期一天的峰会上还将为本月下旬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的20国集团峰会协调内部立场,争取用一个声音说话,而加强金融监管仍将是欧盟的核心主张之一。 (记者 付碧莲)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