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部的通胀压力引起了人们的担忧,但是从外部环境来看,欧债危机降低了输入性通胀的压力,或许这对于国内CPI来说,不是一个坏消息。
首 先 , 欧 债 危 机 的 根 源 之 一 在 于 欧 猪 五 国(PIIG S)外部债务过多。根据PIIG S公共债务占G D P比重数据,除西班牙为59.5%接近临界值之外,其他国家均超越欧盟60%的警戒线,其中意大利与希腊两国的比值分别为115.8%与113%,几乎是临界值的2倍。因此,此次危机爆发之后,欧盟各国必然会通过各种方式尽力削减公共开支,将债务再平衡。这种财政政策的从紧将产生“收缩”,而这种通缩效应也将外溢。据《华尔街日报》6月6日的消息,德国总理默克尔日前宣布,从2011年开始,德国将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除大幅削减社会福利等各项开支外,还将裁减约1.5万名公务员,同时未来4年公务员将不会涨薪。此外,默克尔也不排除增税的可能。
其次,欧盟危机最大也是最显著的影响之一是欧元的疲软以及美元的持续走强。尽管在5月10日,欧盟与IM F达成了一项总额为7500亿欧元的援助机制,这项援助机制总额远超之前1100亿欧元的计划,消除了此前国际金融市场对欧盟是否有决心解决希腊等国债务危机的疑虑。但对欧盟与IM F是否真的有能力解决好债务危机,市场依然存疑。日前,美元指数已经逼近“90”关口。而随着美元的持续走强,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走势被进一步压制,由于原材料涨价演变而成的输入性通胀也随之大大降低。据中国化工网6月3日提供的数据,5月份国内整个大宗商品市场有近八成产品价格下跌。
不过,另一种声音也在兴起,那就是如果欧债危机迟迟不结束,欧洲会不会加大采取量化宽松政策的力度,而这种力度的加大会不会最终演变为“流动性危机”,欧盟的通胀全面爆发,进而影响中国。
笔者认为,欧洲目前所采取的方式不同于金融危机爆发时美国所采取的方式,美国那种向金融机构直接“注水”的方式,通过货币的乘数效应,必然引起市场上的货币泛滥,但是欧洲则不同,至少目前而言,欧债危机并未明显波及到银行体系,银行体系并未出现惜贷而需要央行注入大量流动性,欧洲人的救市更多地集中在传统的“债务重组”。
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徐斌撰文指出,“欧元区国家不愿意以欧洲央行灌水的方式进行债务重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欧元区货币主权和财政主权的分离。不到万不得已,境况好一点的法德,不想通过欧元贬值的方式分摊希腊等诸多国家的坏账。”
徐斌也指出,一旦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候,因为商业银行明显感到主权债务风险可能引发的坏账,为防止资不抵债带来的倒闭风险,不得不现在都囤积现金,搞信用收缩。所以欧洲央行最终还是要出面,包销各国国债,给市场撑腰打气,防止新一轮信用收缩引发的经济衰退出现。而且,欧元区今年2月C PI终值年率增长0.9%,去除能源、食品、酒精和烟草后的核心CPI年率增长0.8%。这意味着欧元区通胀率仍低于欧洲央行2%的中期目标,欧洲央行存在继续维持额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空间。看来,这种对通胀压力的降低作用力会不会有发生反转的一刻,也仍旧有一个小小的问号。 张莫
参与互动(0) | 【编辑:梁丽霞】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