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国开行成立中国首支国家级大型人民币母基金

2010年12月28日 15: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2月28日电 据国家开发银行官网消息,经国务院批准,我国首支国家级大型人民币母基金——总规模达600亿元的“国创母基金”今天正式成立。

  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商务部副部长王超、国务院办公厅秘书二局巡视员吴相仁、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平,国开行董事长陈元、行长蒋超良,江苏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李学勇、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市委书记蒋宏坤,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领导,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再保险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相关行业协会及80多家国内外知名股权投资机构的业界代表等230余人出席了庆典。陈元、蒋超良、李学勇和蒋宏坤共同为国创母基金进行了揭牌。

  揭牌仪式后,国创母基金还分别与中国投资协会创业投资专业委员会、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和中华股权投资协会签订合作协议,国创母基金将与三家协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加强业内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中国股权投资行业的快速和健康发展。

  国创母基金由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开金融)和苏州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简称苏州创投)共同发起设立,注册在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是国内目前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人民币母基金。基金总规模600亿元,首期资金规模150亿元,分为PE(私募股权投资)母基金和VC(风险投资)母基金两个板块。其中,PE板块名称为国创开元股权投资基金,首期规模100亿元,主要投资于专注产业整合、并购重组的股权投资基金;VC板块名称为国创元禾创业投资基金,首期规模50亿元,主要投资于专注早期和成长期投资的创投基金。此外,国创母基金还邀请国际知名的母基金管理机构——尚高资本参与管理,为国创母基金提供国际化的投资经验和视野。

  国开金融是国开行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商业化转型方案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350亿元,是目前国内银行业唯一具有人民币股权投资功能的大型机构,目前已形成包括城市开发、基金投资和直接股权投资三大板块并辐射海内外的综合性战略投资平台。国开行作为国内参与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时间最早、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形式最丰富的金融机构,在中国基金市场拥有长达13年的投资管理经验,国开金融在全面承接国开行原有基金管理团队和业务的基础上,目前投资并管理着包括中非发展基金、中国-比利时基金、中国-东盟基金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涉外基金以及弘毅、渤海产业基金、绵阳产业基金等国内优秀私募股权基金在内的17支基金,基金总规模超过500亿元人民币,在支持国家战略实施和产业发展的同时,对国内股权投资基金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开创性和引领性作用。

  苏州创投集团是苏州工业园区下属的大型股权投资集团,注册资本30亿元,资产管理规模达数百亿元,业务覆盖股权投资、债权融资和股权投资服务三大板块。苏州创投集团作为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市场的探索者和先行者,以创新为使命,先后设立了中国首支中外合作非法人制创投企业和首支“精益孵化+创业导师”的天使基金,同时在2006年就与国开行(国开金融)合作设立和运作了中国第一支股权投资母基金—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苏州工业园区引导基金在设立后3年内就完成了全部10亿元投资承诺,先后承诺投资16支子基金,带动33亿元社会资本参与对子基金的投资,预计将至少覆盖200多个项目,为苏州工业园区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高科技企业和创业投资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其投资理念和运作模式也得到了政府和业界的广泛认可,并赢得了“中国最市场化运作人民币母基金”的赞誉。

  国创母基金的设立工作得到了国务院办公厅、商务部、发改委、科技部和证监会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今年7月16日,王岐山副总理主持召开“中国新加坡联合理事会协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母基金设立相关事宜,明确提出“支持苏州工业园区与开发银行联合中国人寿、中国再保险等机构共同发起设立股权投资母基金和创业投资母基金,推动股权投资行业的相关政策在园区先行先试”。

  国创母基金也是国开行与苏州工业园区长达十年密切合作的延续和升级,国创母基金未来将紧密依托国开行和苏州工业园区优势资源,秉承市场化运作的投资理念,服务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着力推动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规范股权投资行业募资和投资秩序,支持和培养本土优秀股权投资基金和管理团队,为我国完善股权投资法规和监管政策先行先试,同时也将为母基金投资人带来良好的投资回报。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