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金融模式催变银行理财新局

2010年12月06日 15:48 来源:国际金融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年来,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迅速,但银行理财产品特别是涉及衍生产品的理财产品屡现亏损也遭遇市场诟病。

  12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在“2010中国财富管理论坛”上发布了《2004至2009年中国理财产品市场发展与评价》,报告认为,未来中国银行理财市场发展的前景无论从需求角度,还是从银行的供给角度来看前景良好。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基础产品匮乏等。

  银行角色已改变

  中国社会社科院金融所副所长殷剑峰指出:“当前银行角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原先直接金融、间接金融分开,但新的模式是银行和市场之间已经形成了沟通。

  传统的银行业主要是作为一个贷款人,作为一个监督者,作为流动性的提供者。在新的条件下,银行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一种是银行利用证券化解决期限错配的问题,银行和市场之间实际上完全连通了,传统的间接金融、直接金融已经有了非常紧密的桥梁。

  银行角色的转换已经表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传统模式中银行贷款与资产比例较高,而新兴模式中银行该项占比却较少。我们可以称后一种为新兴银行,它们已经全面融入到金融市场中,完全形成了一体。

  但从此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这种新兴银行既有优势又有劣势。

  优势是能够适应资金盈余部门多样化的财富管理需求,能够适应资金短缺部门多样化的融资需求,能够适应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够适应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的环境。

  劣势则是这种模式风险管理手段依赖金融市场,更易受到系统风险的冲击。业务结构复杂,内部的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问题严重。

  基础产品仍匮乏

  而殷剑峰指出,这种新兴银行模式不会因为金融改革而发生改变,除非金融全球化逆转。而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也在出现深刻的变化。

  首先,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银行的数量急剧增长,城市商业银行甚至农村信用社都加入到理财产品的队伍中。其次,银行理财产品的币种结构也出现了深刻的变化。人民币产品已经远远超过了外币产品,尤其是美元产品,这反映了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机构主要是中资银行。最后,结构化产品过去主要是看涨型产品,2008年全球资产价格的暴跌使得看涨资产价格的结构类银行理财产品大幅度减少。其实,2008年也是这类银行理财产品不断爆出零收益、甚至巨额亏损的年份。

  殷剑峰认为,未来中国银行理财市场发展的前景无论从需求角度,还是从银行的供给角度都是非常好的。但我们的理财市场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金融市场发展太滞后,基础产品太匮乏。如信用风险集中,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存在的潜在问题。其次,我国的监管体系需要重新适应银行角色变化,银行理财产品融入市场意味着目前风险架构已经不再适用。最后,银行内部的激励机制也不适用。银行进入市场,意味着传统定级以及僵化的约束机制都必须改变,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

  银行要做三转变

  上海浦发银行总行资金总部总经理严骏伟认为,从银行的角度来说银行理财业务需要升级为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商业银行要真正的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的不同需求来开发产品。

  严骏伟认为,具体来说,商业银行要实行三个方面的转变。首先,要从传销式理财服务方式向真正财务管理方向转变。理财产品开发的初衷应该是服务大众,这就需要了解不同客户群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并针对性发售银行的理财产品。其次,未来银行理财业务可能要独立于银行的整体业务,也就是说资产管理业务要放在表外进行。如很多国外的三A银行都有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专门针对客户提供专业化的资产管理服务。现在从国内情况来看,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也已经纷纷设立了独立的资产公司来服务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理财需求。最后,产品的经营方式也就是银行理财产品和资产管理产品研发的潜力和空间非常大,如艺术品投资、红酒理财产品等。新兴资产标的扩大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空间提供了很好的空间。

  严骏伟认为,银行的财富管理核心竞争力或者说关注的重点是在银行理财产品的研发上面,根据客户的差异化管理来真正推出有别于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信托公司的自己的财富管理产品。记者 张竞怡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