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农产品价格的大幅调整是宏观调控导致的系统性因素所致,属于短期现象。虽然市场调整尚未结束,但我们认为下方空间已经有限。
随着调控政策密集出台,整个商品市场和股市都出现了大幅的调整,处于牛市中的农产品市场也未能幸免。其中领头品种棉花跌幅超过25%,而涨幅滞后的豆类油脂系列品种跌幅也达到13%。
政策调控主导农产品
11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公布10月份CPI上升至4.4%,创25个月新高。CPI的持续攀升超出了决策层的容忍度,引发国家连续出台调控“组合拳”政策来干预物价。一方面,紧缩货币,将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逐渐向稳健型的方向转换。11月份,加息并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显示出国家在极其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下对价格调控的决心。另一方面,加强物价政策管理与干预。根据CPI上涨因素,国家政策调控面从房地产扩大至农产品市场。国务院先后出台“国四条”和“国十六条”,部署了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严厉查处恶性炒作事件,维护市场和价格秩序。随着政策的出台,期货市场全线下跌,部分品种甚至出现连续跌停的现象。从基本面上看,各品种均有差异,但跌势却高度相似,相关性极强,说明引发近期商品跌势的主要是宏观调控面的因素,供需基本面因素则退居次席。另外,国家相关部门连续进行粮棉油糖等农产品的抛出活动。据国家发改委表示,10月份以来已投放粮油2550万吨。
调控意在涨速而非方向
从短期调控的意图来看,国家希望通过稳定市场情绪以控制价格上涨的速度而非方向。但在工业品与农产品比价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尤其是耕地面积减少、农资成本逐年增加的情况下,限制农产品价格无疑会损害农产品生产积极性。从长远看,工业品与农产品比价若不能修复将更不利于物价稳定。过去国内农产品供应是相对过剩,而现在供应过剩的格局正在被打破。尤其是在油脂油料市场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后,我国的玉米也开始转为净进口。这不仅让人联想到大豆、煤炭走过的路。在我国粮食库存出现下滑,需求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供需缺口面将慢慢扩大。这无疑会吸引投资资本的关注与炒作。
笔者认为,此次农产品价格的大幅调整是宏观调控导致的系统性因素所致,属于短期现象。在化肥、农药、柴油等农资价格高企的情况下,粮食与房屋争地完全被动、粮食与工业品比价偏低等关系决定了农产品的价格走向,即耕地的稀缺性、成本上涨的推动决定了农产品价格中枢仍将上行。目前,政策处于密集实施期,调控效果还在评估之中,政策影响力将继续冲击期现货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市场还将延续调整,但我们认为下方空间有限。(童波)
参与互动(0) | 【编辑:梅玫】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