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返卡送现还送礼 岁末揽储银行又出新花样

2010年11月29日 16:32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银行差钱 岁末揽储拼新招

  10月份储蓄大搬家,银行准备金率再次上调,临近年底,银行更感“差钱”压力。记者发现,在监管部门一再禁止银行高息及赠礼揽储下,银行揽储大战更是花样百出、新招不断。

  现象一

  银行揽储返购物卡

  一家股份制银行业务人员告诉记者,今年以来监管部门三令五申禁止银行高息及赠礼揽储。但在业绩的压力之下,不得不到处拉存款完成任务。“像我们银行虽然不能直接给存款返点,但是如果是跟证券挂钩的三方保证金存款还是有返赠的。如果股市里有10万到50万元资金,银行账户每月不少于2万元,可以返200元购物卡;股市50万到100万元资金,银行账户每月不少于10万元,可以返800元购物卡;100万到300万,银行账户不少于50万,可以返1500元购物卡。”

  而另一家国有银行的客户经理小杨最近也在到处找钱,几个大企业客户中间来回跑,希望能谈下几笔资金在银行账上趴一段时间,哪怕是就待12月31日这最后一天的“过路钱”。他表示,在抢存款的压力下,存款返点费水涨船高,每个季度最后一天这种关键时点的费用从年中的千分之一,上升到了目前的千分之二三。

  现象二

  中介揽储:年息高达5%

  “10万元定期存款一年,当天返现2100元,50万元定期存款一年,当天返现2500元”,这是日前杭州一家网上吸储中介打出的揽储广告。按照上述的返现率计算,定存10万元一年,银行年存款利率为2.50%,到期利息为2500元,加上中介给予的2100元,共可获得4600元,相当于年利率为4.60%,比银行目前执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高出2.1%,如果定存50万元,收益率高达5%。同样定存10万元,返现金额比年中高出一倍多。

  近日,一些论坛网站纷纷出现关于年底吸收短期存款返利的帖子。一些发帖者称是为银行揽储的中介,一位自称姓汪的先生表示自己最近专门帮银行联系存款客户,银行客户经理为了完成任务,会把业务提成返还一部分给客户,自己也能拿到不少中介费。

  现象三

  超短理财或变相吸储

  一些银行集中推出短期理财产品,多在11月22日至30日之间完成申购,年化收益在2.5%至3.5%,有的周期仅4天。

  一般情况下银行销售的预期年化收益率达3%的理财产品大多期限在30天以上(含)。而期限在3天至7天的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上限的平均值只有1.86%,大部分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上限在2%以下。“银行月末、年末为了拉存款,发行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会高一点。”一位理财经理的说法也证实了银行名为卖产品,实为拉存款的用意。

  年末成揽储“大考”

  业内人士指出,国有商业银行存款较为充裕,存贷比基本在60%左右,中小银行常徘徊在监管机构75%的“红线”边缘。为了冲刺年底的考核指标,并为明年的贷款投放打好基础,银行需要靠月末时点数冲存贷比。为此一些银行纷纷采取提高利率、现金返利等手段,加大了吸储力度。业内人士表示,一年中每个季度末都是考核期,每年的年中和年末成为客户经理揽储的“大考”。

  差钱

  银行信贷额度所剩无几

  面对不断走高的CPI和存款“负利率”,越来越多的存款人不愿将钱存在银行里等着“缩水”。央行数据显示,10月份居民储蓄存款减少7003亿元,创下2009年以来的新低。数据同时显示,10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5877亿元,同比多增3347亿元。

  其实,银行展开“揽储新招”不仅为应对存贷比等日益加强的监管要求,很大程度上也是大举放贷所致。中央财经大学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负利率的资金环境,使得10月份居民储蓄存款“搬家”,存款不具有吸引力,因此银行要进行揽储。他认为,银行缺钱的根本原因是银行本身放贷过猛,银行信贷增长过快,把钱都给放光了,银行当然就没有钱了。“信贷慢下来,银行就不用去揽储了”。

  监管

  银监会通报违规银行

  今年8月,银监会向全国发出严禁高息揽储的通知,9月中旬通报了部分存在违规揽储问题的商业银行,并多次要求银行改革以存贷款时点规模为核心的传统考核方式。

  专家提醒市民,尽管高息揽储是银行和存款方双方都得利的事,但还是有风险,毕竟是国家明文禁止的,需要谨防政策性风险。(熊焱)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