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国内农产品价格的涨势不止,一边是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QE2)带来的泛滥流动性,日益升级的通胀压力正在考验着中国决策层的智慧。
昨日(11月9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全国煤炭工作会议”上表示,估计今年的物价指数比“3”要稍微高一点。这是国家部委有关负责人第一次表态认为今年物价增速会超过年初设定的3%。
同在昨日,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上调了1年期央票发行利率至2.3437%,上调幅度为5个基点。央票收益率的意外走高,被认为是暗示明日即将公布的10月CPI增速或将超过市场预期。目前市场普遍预测10月份CPI增速将达4%。
“我们不会放任通胀的出现。”面对QE2或加剧的国内通胀隐忧,央行副行长马德伦在国际金融论坛上坚定地表示。
发改委料今年CPI超“3”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昨日表示,年初国家制定的物价目标是3%,但现在看来,“比我们想象的要严峻一些”。
张平认为,这一段时间,自然灾害多、需求旺盛和输入性涨价因素比较突出。与此同时,由于美元的贬值,流动性宽松带来了一些炒作。
除自然灾害和国际因素以外,国内流动性较为宽松以及投机炒作因素也是造成物价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之一。
年中时,很多专家都预计今年CPI高点会在八九月份出现,峰值大概为3.5%左右。而就在上月,9月CPI同比增幅3.6%,创下23个月新高,上涨因素中食品和住宅占九成。
今年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将CPI控制在3%左右,业界也预计四季度CPI进入下行通道,但这一趋势在10月份或许并不会出现。《每日经济新闻》调查多个研究机构对10月CPI的预测中值为4%,其中最高4.9%,最低则为3.8%。各家机构都认为,普遍上涨的食品价格是CPI冲“4”的最重要动力。
现实情况是,10月食品价格涨势依旧。从统计局公布的50个城市食品价格来看,除蛋类、水果出现环比下降以外,大部分食品价格仍然呈现持续上涨势头,蔬菜价格涨幅最为明显,芹菜、黄瓜、西红柿、豆角环比上涨超10%,高于9月涨幅。
农业部的数据显示,农业部农产品价格同比上涨13.6%,而农业部菜篮子批发价格指数则同比上涨15.2%。商务部截至10月15日的数据显示,10月份食用农产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1.6%,涨幅大大超出上月。
央行:不会放任通胀
通胀压力不仅仅来自国内农产品等价格的上涨。
马德伦昨日在国际金融论坛上表示,正是由于美国QE2的推出,全球经济失衡的风险在增加,而新兴国家等则有引发通胀的担忧。对此,他表示,中国央行将不会放任通胀的出现。
“美国QE2对美国经济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是对其他国家的不利影响已经显现出来。”马德伦指出,对于引发通胀的担忧、全球经济失衡的风险增加以及资产泡沫的出现,都要提高警惕。
而对于目前市场上指出央行货币超发的问题,马德伦表示,有人用M2减去GDP得到一个货币超发的数字,计算方法本身并不科学。
“货币超发会引发通货膨胀,央行对于通胀风险保持高度警惕。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只有一个,即在维护货币稳定的前提下发展经济。”马德伦指出。
不过,马德伦也认为,在我国经济加速发展的过程中,货币超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可避免。
他分析货币超发不可避免的原因时称,经济货币化程度本身对货币的需求总量有增长,而货币的周转速度,也会影响到货币的数量。此外,国际收支、外汇储备等问题也影响到货币的超发。
马德伦也指出,央行对货币供应总量有一个调控的目标,并致力于这个目标。“央行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关注市场,都在进行公开市场操作,都在进行对冲,来减少货币过多的状况的出现。”马德伦指出。
年内再度加息?
就在昨日,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意外上调了1年期央票发行利率至2.3437%,上调幅度为5个基点。而市场也一度传言称,当晚央行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
截至记者发稿时,暂未有存准率提高的确切消息公布。但年内或再度加息已成为部分机构及专家的共识。
瑞穗证券沈建光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CPI年内再创新高,同时考虑到有望上行的PPI、上涨的工资、调高的公用品价格等,预计严峻的通胀形势必将引发决策层对高物价的担忧,年内再次推出加息政策。
东莞证券报告认为,随着美元价格走软,企业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上游价格的上涨将会传导至消费层面,从而推动CPI再创新高,年内继续加息的概率较大。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如果10月份CPI超过4.0%,央行很可能再度加息。与此同时,明年年初即开始执行较为强硬紧缩政策的可能性也在上升。
在沈建光看来,到明年年中前至少会有3次的连续加息,1年期存款利率将与通胀率持平。
他认为,加息至少可以起到一石四鸟的作用:缓解通货膨胀压力;遏制资产泡沫抬头;有利于人民币升值放缓;有利于还富于民。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加息对房地产泡沫的打压会导致热钱流入减少,人民币快速升值压力或能得以缓解。(胡健 李静瑕)
参与互动(0) | 【编辑:孟欣】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