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美国升级版量化宽松推倒全球金融多米诺骨牌

2010年11月08日 08:46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1月3日,美联储宣布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计划,将采购6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并继续维持0—0.25%的基准利率区间不变;同时,美联储表示,将在2011年第二季度结束前再购买6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相当于每个月购买750亿美元;此外,美联储还将责成纽约联储公开市场交易办公室将此前购买机构债和机构抵押贷款支持债券的收益再投资于国债,金额大约为2500亿至3000亿美元。这样,美联储在2011年第二季度结束前总计将采购8500亿至9000亿美元的国债,是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中购买国债金额的近3倍。毫无疑问,升级版量化宽松将推倒全球金融多米诺骨牌。

  变相货币战埋下四大恶果

  量化宽松政策溢出效应较大,过多的流动性会引发新的矛盾和冲突,包括竞争性的汇率干预、全球财富的再分配、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调控压力增加、宏观经济政策的冲突和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导致全球经济的协调也变得更加艰难。

  竞争性汇率干预频发

  发达国家的货币扩张和货币贬值,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资本流入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货币产生很大的冲击,导致这些国家的汇率发生大幅度波动。美元是主要储备货币,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走软,其他国家货币被动升值,同时过多的流动性流向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导致这些国家货币升值压力上升,这些国家为了防止货币大幅度升值,干预外汇市场,呈现竞争性干预外汇市场的局面。美国启动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后,美元贬值和流动性过剩将加剧全球外汇市场的不稳定性,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外汇干预和资本管制的力度可能会增加。如韩国企划财政部11月4日宣布,将“积极”考虑采取措施,控制资本涌入;同一天,韩国央行向市场抛售韩元,以防韩元对美元汇率进一步走高。为了应对升值,这些国家被迫干预外汇市场,管制资本流动,但一旦投机资本获利回流,会导致这些国家承受较大的损失。

  全球财富大洗牌在所难免

  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走软,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黄金、原油等价格会大幅度上涨,财富向这些国家分配。如最近在美国宣布启动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后,黄金价格突破1390美元、原油价格突破87美元。此外,货币升值、黄金、股市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一些投机资金可以从资产价格波动中渔利,发达国家的主要对冲基金资金实力雄厚,有丰富的国际金融市场运作的经验,能够乘势投机,操纵市场,获取丰厚利润,进一步放大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投机资金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中赚取利润,导致全球财富的重新分配。同时发达国家注入大量的流动性,市场通胀预期上升,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增加了进口这些商品国家的物价上涨压力,输入性通胀风险增加。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贬值,物价水平上涨,主要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风险,同时稀释美国的对外债务,导致全球财富的重新分配。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面临调控困境

  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复苏步伐不一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难以协调,主要发达国家采取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为防范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的风险,货币政策趋紧,货币政策走势不一致。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面临调控困境,既要控制资产价格和通胀,又要防范热钱流入,往往是顾此失彼,内外难以兼顾。因此量化宽松政策加剧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失衡,导致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汇率、利率调控的冲突,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冲突,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承担了更多的调控压力,将拖累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复苏。

  全球经济协调难度加大

  虽然美联储不是世界中央银行,但是由于美元是主要国际货币,美国经济总量全球第一,美国也是全球主要的市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会通过资本、贸易等渠道影响全球经济,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较大。在流动性陷阱和投资陷阱存在的情况下,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效果甚微,但是美联储过多的流动性会引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货币政策调控的冲突,加剧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贬值,加剧了货币和贸易冲突,极易引发货币战和贸易战。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处于经济复苏的不同阶段,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资本流动加快,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溢出效应加大,汇率、利率和贸易冲突相互交织,各自为政,经济复苏缓慢,使得全球经济协调也变得更加困难。(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副教授 陆前进)

参与互动(0)
【编辑:梅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