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元存活期7天,利息只有6.9元,如果买7天理财产品,就可以有46元的收益!”10月30日一早,家住渝北区松树桥的王先生收到了一股份制商业银行发来的促销短信。近日,市内多家商业银行消息称,加息后各银行纷纷推出的新理财产品上百种,预期收益率也比加息前最高上调了20%左右。
最近一段时间,银行加息了,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风声也越来越紧,这让很多手里有闲钱的市民开始考虑转换投资方向。而银行显然也瞅准了这个机会,开始大力推出各种理财产品,据记者初步统计,仅加息后各家银行新推出的理财产品就达上百种之多。
银行推出理财产品,丰富了市民的理财渠道,这当然是好事,但是站在市民的角度而言,理财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财产保值;二是财产增值。如果达不到这两个目的,就不能称之为理财。但是站在银行的角度来看,理财就是有亏有赚,并非是只赚不亏。结果因为心理预期不同,就导致客户和银行之间矛盾不断,纠纷四起。
现在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在向市民推销兜售的时候,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会打出“预期收益”多少多少的招牌。而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是理财产品的盈利计算方式太过复杂,一般市民根本无法完全理解,结果就在银行工作人员描绘的“预期收益”美好前景下掏钱购买。如果赢利了还好,一旦出现亏损,甚至是巨额亏损,消费者就会觉得自己上了银行的当,双方的纠纷和矛盾随之而来。
推出理财产品是银行正常的业务活动,无可厚非,但是银行不能在推销理财产品的时候,利用和市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忽悠后者,更不能为了推销自己的理财产品而只强调收益,不说明风险;只突出“预期收益”,却忽视了“预期亏损”。对市民来说,这样的“预期收益”,就像是飘在天上的馅饼,掉不掉得下来很难说,即使掉下来,能够砸到自己头上的几率也很小。(苑广阔)
参与互动(0) | 【编辑:孟欣】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