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周期买保险三原则 长寿风险比通胀风险还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加息周期买保险三原则 长寿风险比通胀风险还大

2010年10月27日 14:17 来源:新闻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央行的此番加息被业内视为加息周期的开始,但利率上升的幅度仍然跑不过CPI的涨幅。有报告指出未来十年中国都将处于通胀压力之下,在这样的环境中,国人对于养老金的重视程度渐高。

  加息对保险影响中性

  加息对保险公司的影响偏中性。保险专家表示,一方面,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可能会下降,因为银行存款利率的上升会分流保险公司的一些险种,比如分红险;但另一方面,由于保险资金很大一部分以大额协议存款的形式存在,定存利率上升,会提高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

  那么在加息周期下如何买保险呢?业内人士认为,不妨遵循三个原则:第一,保障功能是保险最本质的特性,任何时候都是放在寿险营销第一位的。所以无论加息与否,客户对保障的需求都是不变的。尤其是在加息可能会影响到固定收益类寿险产品实际收益的时候,保障类产品的稳定性就更显得可贵。

  其次,分红型产品有一部分资金是投资于银行存款的,所以其收益是与利率挂钩的,分红类产品与加息之间是水涨船高的关系。加息意味着保险公司可用于分红的收益也会增加,会使投保人的收益相应提高。所以,加息预期下,投保人购买分红类保险可规避加息带来的冲击。

  此外,近期股市的连涨也带动了投连险的销售,很多保险公司旗下的投连险产品涨势很好。加息对投连险中的保守型账户和稳健型账户而言是利好消息,可以增加账户的收益率。保守型账户可在保证本金安全和流动性的基础上,实现稳定的利息收入。

  养老筹备重视度渐高

  值得注意的是,亚洲新兴市场却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实现逆势强劲增长。其中,2009年中国养老金资产总量为1550亿欧元,相比2008年增长了24.1%。据安联《人口结构变化报告》预计,到2020年中国养老金总量将达到1.2万亿,年化复合增长率高达20%。尽管如此,人口老龄化趋势在全球的迅速蔓延,中国养老现状同样面临严峻挑战:到2019年中国将出现劳动人口赤字。从亚洲的传统养老模式来看,退休后的主要收入来自家庭供给。亚洲地区养老金资产虽然增长迅猛,但到2020年亚洲新兴市场的养老金总额仅占全球市场的6%左右,刚刚相当于2008年底英国的水平。

  而这些根本、长期的趋势有可能对未来的养老金收入来源产生重大影响。中德安联人寿首席执行官柏思安表示,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正在对各国的养老体制形成挑战。对于政府而言,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前瞻性的调整和规划。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则需要设计更多创新性的养老保险产品。而个人在享受社会养老保障的同时,则应该更多关注商业养老保险作为有益的补充。

  ◎相关链接

  欧美养老制度亦受考验

  政府债务剧增、经济增速放缓、利率下降、预期寿命延长及劳动人口减少等因素让欧美各国的养老金制度面临巨大挑战。

  全球经济危机让欧美养老金体系和储蓄收入不堪重负,虽然美国现有退休人员仍有望继续享受稳定的退休金保障,未来的退休者却前景堪忧。美国平均退休年龄为62岁,退休者的收入有超过40%来自社会保障金。今后,将有超过30%的退休者在退休后继续工作,社会保障金将提供其收入的28%,而与此同时,持续攀升的医疗费用将使其生活成本不断增加。另一常被人们忽视的因素是人们的寿命正在不断延长。安联寿险的一项名为“拯救未来”的调查研究发现,现在的美国人最担心的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自己在有生之年就已把退休储蓄用完。

  人口结构变化将提升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到2050年,该年龄段人口将占欧洲总人口数的27%,这一数字在美国将达到23%,人们的预期寿命也将延长。另外,欧洲劳动人口数将出现收缩,美国劳动人口则增速微弱。这些因素的叠加将使政府养老金制度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考验。

  安联集团管理委员会成员,负责北美自由贸易区市场的杰伊·拉尔夫说:“在退休规划中,长寿是最被低估的风险因素之一。事实上,长寿风险比通胀风险还要大。 ”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公共养老金体系的信心。安联寿险的调查发现,美国婴儿潮人口普遍认为自己退休后能够拿到满额社会保障金可能性甚至比被闪电击中还要小。有超过75%的受访者认为不能依赖政府来保障自己的财务前景。拉尔夫说:“管理退休后的财务是项艰巨的任务,并非所有人都有能力胜任,然而这一责任却会越来越多地转移到个人的肩上。 ”调查还发现,消费者考量退休金融产品的标准和过去有所不同,小风险和长期保障比高回报更重要。投资型退休保障产品虽然具有一定价值,但这类产品多为20年期,晚年收入仍有巨大缺口。 (易无花)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