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货币战双方达成妥协是最理想结局——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专家:货币战双方达成妥协是最理想结局

2010年10月26日 10:49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刚刚结束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上,近期硝烟弥漫的货币战成为最重要的议题之一。虽然会后发表的声明中并没有提出实质性的争端解决方案,但各方表达出的和解意愿仍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近期人们对各国货币竞相贬值而导致货币战争的担忧。声明强调,各主要经济体应该“基于市场决定汇率的原则,避免竞争性货币贬值”。

  中银香港发展规划部高级经济研究员戴道华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能够较快达成妥协,甚至达成某种形式的货币协议,搁置纷争,这将是本轮货币争端的一种最理想结局。不过考虑到此轮货币争端背后双方的不同动机和争端根源,这种最理想结局能否出现仍具较大不确定性。他说,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对新兴市场的妥协主要在于降低对后者货币升值的压力,同时减缓美元等主要货币的贬值幅度;而从新兴市场的角度来说,则可能需要以自己的部分利益为代价帮助发达经济体尽快走出经济困境,而这不仅仅要有让步的意愿,更要有相当的政治智慧。

  所谓“妥协”,即是争端双方(即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己方诉求,同时部分地照顾对方诉求。因此了解双方争端背后的动机以及争端升级可能带来的影响是各方政治家必做的功课之一。戴道华认为,发达经济体面对着低增长和高失业的困局不得已采取非常规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手段,当其有效性遭到质疑之际便把目光转向汇率。但这样的政策十分短视,以刺激其内部经济为惟一着眼点,但却在外部制造了许多新问题。首先,靠汇率贬值刺激出口的想法近乎一厢情愿,是危机爆发以来贸易和金融保护主义的延续,这种以邻为壑的做法很可能会触发全球竞争性汇率贬值或货币战,为全球经济复苏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其次,事实上的汇率大幅贬值有违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欧元和英镑所包含的保持汇率稳定或强势的要求,说明它们为自救而忽视应该承担的责任。特别是全球最大的债务国美国通过美元贬值更可以达到转嫁和削减偿债成本的目的。最后,发达经济体不愿意接受较长时间低增长和结构性调整的痛苦,刺激经济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不惜汇率贬值,加上本身的流动性陷阱,造成全球流动性泛滥,热钱冲击新兴市场,推动资产价格新泡沫。

  在这种情况下,新兴市场只能投身货币战以自保。这既是因为新兴市场本身的经济增长模式对出口较为倚重,汇率大幅升值会影响其经济复苏进程,同时也与发达经济体为救市所释出的大量流动性在新兴市场造成房地产和金融资产的新泡沫风险和通胀压力有关,因此进行汇市干预并实行某种形式的资本和汇率管制以抑制热钱流入和泡沫风险也是新兴经济体不得已的手段。

  尽管争端双方各有苦衷,但如若互不让步,则将有可能再次陷全球经济于巨大风险之中。回顾历史,上一场席卷全球的货币战要回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自此以后,虽然广场协议令美元兑日元持续大幅贬值,但该结果是主要经济体有共识推动达成的。其后亚洲金融风险中亚洲各国货币大幅贬值也非出于自愿,其结果也是发达经济体所接受的。据此,目前这场全球货币战虽然未达到当年的规模,但也可以说是百年一遇的。

  尽管如此,戴道华认为,若比较具体指标(如GDP和失业率)的话,两者仍有天渊之别。而大萧条之所以破坏性如此严重,部分原因恰恰在于当时各国放弃金本位,竞相进行货币贬值以输出高失业,最终导致贸易保护主义壁垒林立,对全球贸易造成沉重打击。因此,避免眼下这一场货币争端以免重蹈覆辙关乎各方利益。就争端双方而言,虽然货币战、贸易战和金融战对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的影响会有一定区别,但结果肯定是两败俱伤。发达经济体因为财政和货币刺激手段快将用尽,其经济复苏较为趋弱,一场恶性货币战完全有可能把其经济推入二次衰退,衰退的程度或会直逼刚刚结束的衰退。过去两年全球虽然经历过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但其程度远较大萧条轻,主要就是因为有新兴市场的支持。未来在货币战、贸易战和金融战的威胁下,虽然竞争性汇率贬值意味着没有人能真正从汇率上取得竞争力,但全球贸易萎缩对新兴市场的影响会很大,虽然新兴市场普遍能通过挖掘内需加以应对,但更大的威胁来自热钱大规模流走和资产泡沫提前爆破上,新兴市场不可能独善其身。

  基于上述种种考虑,多数业内人士认为即将于下月召开的G20峰会可能会成为解决本轮货币争端的重要平台,各方有望借此机会尽快达成妥协并向解决问题的理想化方向发展。陶冶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