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其透露,不少银行都将拉存款作为考核指标,作为银行客户经理,存款量属基本考核指标,完不成指标就得降级,甚至面临下岗的风险。不光基层经理饱受折磨,连高层都无法避免。
这位人士进一步解释,严格控制贷存比指标上限,意味着银行面临更大的吸储压力。如果不能吸纳充足的存款,要想达标,就只能收紧信贷规模。而目前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模式是赚取存贷利差,贷款规模减小,将带来总体收益的减小,通俗地说,银行业可能变穷。这是部分银行铤而走险的真正原因。
监管空间难度大
某银行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年底时要考虑下半年存贷比的指标,监管部门会以12月为标准。指标完成的银行就会放松一点,甚至会把自己的存款赶出去一部分。
银行高息揽储并非个别现象。一银行客户经理私下聊天时告诉记者,曾有客户在7月份时存了1000万,三天不到就取走,银行为此还赠送了一块金条。
为何高息揽储现如今又死灰复燃?有分析人士认为,最直接的原因是商业银行去年房贷过猛,使得存贷比超过监管警戒线,因此部分银行不惜高息揽储。尽管这种做法对经营效益、资金面扼杀大,加剧银行同业的恶性竞争。
高息揽储界定难
早在2000年,人民银行就曾发出通知,严格禁止高息揽储、利用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赠送实物也包括在禁止项目中。按照银监会的要求,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限分别提高至11%和10%。
“现在还不能给合肥个别银行的现象下高息揽储的定义,只能说有这个苗头。”省城一国际金融理财师对本报记者表示,现在的金融市场很复杂,各种各样的产品同时存在,在银行上市的大背景下推行公司化管理,利润的市场化已经展开。
该理财师称,金融机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正常的,现在银行的下游衍生品很多,比如对中小企业就会提高一部分贷款的利率,在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极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种做法其实是值得借鉴的,不应该随意打压。”
对于如何区分高息揽储下的变相理财时,该理财师坦言:“这属于银监局的责任,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
该理财师还表示,即使定性为高息揽储,银监局也检查不过来,因为时间操作如此之短,“没法每天都坐到银行那里去”。
本报记者走访省城多家银行人士,大部分人都表示,目前无法对此类现象定性,一旦定性要按照银监会今年7月新发的文件为主。近日,国内已有上海银监局处罚某银行违规高息揽储的报道。
参与互动(0) | 【编辑:梅玫】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