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战昭示重商主义穷途日暮——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汇率战昭示重商主义穷途日暮

2010年10月13日 09:19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长期以来,给世界提供贸易顺差的国家只有美国和英国,但它们现在都难以再提供大量的市场需求。能提供净市场空间的国家越来越少,如果仍争相追求净出口,必然导致竞争性汇率政策。如此,全球贸易生态将发生彻底颠覆,重商主义不再有生存的土壤。

  为了对抗经济二次下滑的风险,有些国家打起了增加出口依赖外需的主意,指望其成为摆脱困难的灵丹妙药,但是其前景很暗淡。

  竞争性汇率政策流行

  2010年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出口倍增计划,但并没有行之有效的手段,仅仅是要求美国企业具备全球化的意识,政府对于出口企业进行一些支持等。但外界认为,美国政府会希望通过弱势美元的政策来实现该计划。但是,弱势美元对美国本身也是有利有弊的,而且除非美国主要贸易对象的汇率发生极大幅度的升值,否则美元的汇率实际上对于美国的贸易状况的改善并不明显。而且美元是全球自由货币,美国也没有有效手段来直接决定美元的涨与跌,因此美国无法有效干预美元,更无法利用美元的涨跌来直接影响美国的进出口。所以,即使美国想通过汇率手段来增加出口,也只是比较柔性的竞争性汇率政策。

  竞争性的汇率政策有日益流行之势。早在2009年11月25日,越南央行行长阮文饶宣布,将美元兑越南盾政策汇率上调5.44%。2010年2月11日,越南盾再次贬值3.4%。到了2010年8月,由于越南贸易逆差上升影响了越南经常项目和给越南盾造成贬值压力,且因外汇储备相当有限而难以维护越南盾汇率的稳定性,加上越南盾兑美元的牌价汇率与黑市汇率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越南政府在8月18日宣布,越南盾再次贬值2.1%。韩元在2010年年初至4月底曾经最大升值达5.23%。但是韩国央行一直通过在外汇市场上购买美元抛售韩元进而购买美国国债的方式,在抑制韩元的升值。最近韩元的汇率是1146,只比去年年底1163.6的汇率微幅升值1.5%。从2010年年初至9月14日,美元兑哥伦比亚货币比索对美元由2039.75降到1786.7,因此比索升值超过12%。一些分析人士当时甚至预测,比索升值可能伤及出口商和制造企业,哥伦比亚央行每日将购入5000万美元。9月15日,在日本执政的民主党党首选举结束的第二天,为了抑制日元在2010年兑美元升值10.9%且可能急剧升值的势头,日本财务省进行了干预,日元当日最大贬值超过3%。这种干预,实质上也是竞争性的货币政策。截至最近,泰铢今年兑美元已经升值了9.1%,泰国财政部长乃功表示,政府将密切关注汇率升值的原因,避免出现炒作现象以及过度升值。

  今年以来,世界上不少货币兑美元都处于升值状态,在日本等国干预汇率的示范下,诸多国家都可能通过在外汇市场买美元抛售本币的方式,以抑制本币的大幅度升值。

  重商主义前景灰暗

  许多国家期望通过出口和获取顺差的方式,来拉动本国的经济成长。但是,世界上哪里来的市场可以为这么多重商主义经济体提供市场容量?

  长期以来,给世界提供贸易顺差的国家只有美国和英国。美国自1980年代以来持续逆差,2003-2008年美国每年的贸易逆差是6000-7600亿美元。经济危机爆发后这局面无法持续,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都警示全球不要再指望美国消费者继续作为对美顺差国的最终消费者。英国也一直为世界提供净市场机会,但一年能够给世界提供的贸易顺差机会才1000亿英镑,这对于人口和幅员较小的英国来说是个巨大的数据,但是对于全球众多重商主义国家来说,还是杯水车薪。英国自身也面临需求不足问题,难以想象英国会长期的容忍其自身难以承受的贸易逆差。

  美国的婴儿潮一代逐渐退休,过度消费不可能超越危机前的水平,而且私人和家庭还在逐渐去杠杆化。美国难以再提供大量的市场需求,即便能,每年6000-7600亿美元的赤字,要不了几年就会把美国和美元压垮。在此情况下,美国自己也企图在海外扩张空间。

  能提供净市场空间的国家越来越少,如果仍争相追求净出口,必然导致竞争性汇率政策。如此,全球贸易生态发生彻底颠覆,重商主义不再有生存的土壤。

  重商主义兴起于18世纪,后来衰落。现在,自由贸易之路已经面临枯竭,但是重商主义即使想死灰复燃,其存在基础也已经丧失。如果继续依靠重商主义的经济战略,或者是把经济发展寄托在重商主义基础之上,其前景注定是暗淡的。未来各国经济增长将更依赖内需,而这需要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因为只有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才能让社会总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之和达到最大值。

  (东航国际金融 陈东海)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