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网银”不如传说的美 市民表示有点糊涂——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超级网银”不如传说的美 市民表示有点糊涂

2010年09月29日 21:42 来源:荆楚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9月初,炒作已久的“超级网银”终于在京沪深等地上线,中行、建行网银系统也在湖北率先开通“他行账户查询”功能。超级网银究竟“超”在哪里?市民到底能得到哪些实惠?多数市民表示“有点糊涂”。

  记者了解到,超级网银上线以来,市场反应冷淡,市民认知度不高,收费模式、安全性等问题也并未解决,而之前传言超级网银将替代支付宝,显然更是一场虚惊。银行人士表示,超级网银仍在试运阶段,功能开发、收费标准、安全保障都有待进一步探讨。

  “超级网银”究竟是啥

  “超级网银还没用过,有哪些功能?”不少市民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基本都表示对超级网银不知情,尝鲜超级网银功能的客户更是少数。

  银行人士介绍,超级网银是央行开发的新一代跨银行网上金融服务系统。通俗地讲,“超级网银”犹如在线版银联,把所有银行的网银账户“打通”,市民只需开通一家商业银行的网银,就能查询到自己所有网上银行账户的账户余额以及明细(包括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基金、甚至账户里的理财产品),而且跨行转账也能实现实时到账。

  对此,中行、建行日前发布了公告。记者看到,两行还推出信用卡跨行还款业务。以往信用卡还款主要通过签约借记卡还款或客户到银行柜台还款,此次推出的信用卡跨行还款业务,则可以实现客户自主选择开通网银的借记卡进行划账。

  不过,由于目前还是上线初期,网上跨行查询的实现手续较为繁琐,比如客户想在某银行网银上查询自己在其他银行的网银账户,必须先到其他银行签订相关协议,才可实现跨行查询。比如中行就在公告中指出:“客户在他行签约协议查询后,即可通过中行网银,查询其在他行的账户余额和交易信息。”

  根据试用初期的反馈,多数市民普遍反映超级网银并不像预想中的那么好用。“虽然超级网银可以通过一个网银账户管理多个自己的账户,但其他的账户也必须开通网银专业版,否则还是不能操作。”

  成本虽降收费不降

  “超级网银”上线前,有银行人士预测,由于它减少了中间环节,能够使得客户交易成本降低,从而降低银行业经营成本、单笔业务的成本,有可能会使得未来客户通过网上银行的手续费支出下降。

  记者了解到,“超级网银”开通前,市民若跨行网银转账,中间需要经过多个环节:付款人开户银行网银支付平台—付款人开户银行行内业务系统—人民银行跨行支付系统—收款人开户银行行内业务系统等。多个节点、多个系统间的转换无疑增加了支付成本。因此,超级网银开通后,这些中间环节都可以减少,支付成本也将降低。

  但随着几家银行的“超级网银”收费标准出台,消费者感到十分失望,因为除少数银行表示暂时对“超级网银”不收取费用之外,大部分银行公布的“超级网银”跨行转账收费水平均不低于现有网银,部分银行甚至提高了手续费。

  据称,超级网银试运行期间,大部分银行公布的超级网银跨行转账收费与现有网银持平,并没有下调费用,而招行、兴业银行甚至提高了手续费。

  以往,招商银行普通跨行转账方式,同城收费仅为每笔2元,快速转账方式,同城仅为每笔3元。现在使用“超级网银”进行跨行转账,手续费用为转账金额的0.6%,最低费用为5元,最高50元。若转账金额为1万元,选择超级网银方式的手续费比以往高出48元。

  尽管中信、民生等银行表示试运行期间暂免手续费,但一位银行人士猜测,从部分银行公布的跨行转账收费标准来看,超级网银全部功能开放之后,多项费用可能会高于第一代网银。

  此外,目前超级网银的收费模式也并未统一。比如,市民将1万元从A行转至B行,按照A行收费标准收费,还是按B行标准收费?是单向计费,还是双向计费?

  据了解,眼下收费模式“乱哄哄”。比如,有的银行规定,按资金汇出方收费标准收费;也有银行规定,无论资金由该行转入他行,还是由他行转入该行,都按该行标准收费。

  安全保障受到质疑

  对于超级网银的安全性,不少市民表示担心,使用传统网银,黑客只能逐个银行进行攻破,但超级网银仅登录一家网银就可管理其他银行网银账户,一旦被黑客侵袭,很可能被盗取用户所有账户上的资金。“而且,在使用超级网银之前,需要到各家银行开通网银账户,每个银行的U盾卡、电子密令卡都不同,太多了不是更不安全?”成先生表示,相对于手续费等问题,他更担心超级网银的安全性。

  对此,有银行人士认为,各家银行网银系统的成熟度并不一致,还是建议市民选择安全性较高的网银。

  本报记者邬红波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