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槛再现:超级网银背后的银行利益划归——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门槛再现:超级网银背后的银行利益划归

2010年09月29日 19:06 来源:中国企业家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于8月30日上线的央行“超级网银”(第二代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目前尚处于一个月的试运营调试阶段。在首批获准的27家银行将各自网上银行接入央行系统背后,是一轮充斥于各银行间的合作协调与利益划归。

  这从逐一浮出水面并显著分化的各行跨行转账收费标准中可见一斑。截止当前,除中行、建行方面表示费用标准与现有网上银行收费标准相同之外(建行同时要求无论从建行转他行,还是从他行转建行,手续费均由建行收取,收费标准为转账金额的0.5%,最低2元,最高50元)外,招商银行则将原先0.2%的跨行同城转账标准提高至0.6% ,最低5元,最高50元。同期的民生、中信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则实行试运营期内跨行查询、转账的免费策略。“免费午餐”与“超级收费”泾渭分明。

  银行间利益划归:门槛再现

  “这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首对我们设置的门槛。‘超级网银’虽然在准入门槛上让各家银行公平起跑,但在利益分配上尚有所偏颇。”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关工作人员对《中国企业家》透露,由于超级网银没有统一的登录平台,顾客可以将任何一家签约银行作为超级网银的登录平台,一些大的商业银行鉴于其网上银行功能较为健全、安全性较好,往往会成为首选。“毕竟,小型商业银行自身电子银行系统还有种种不完善,借助其他平台实现跨行交易,何乐而不为?”

  在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看来,当下的“超级网银”或许会面临当年银行间通存通兑业务的尴尬。所谓通存通兑,是指客户只要在开户行申请了该业务,就可以在其他银行进行存取款、转账及信息查询,相应银行在此过程中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据资料显示,当年该业务自2007年11月底试行不满一个月便步入了寒冬,一些商业银行干脆自行撤销。问题的关键即在于大银行、小银行之间由于资源差异所导致的利益差异:部分手续费较低、甚至免费的小银行虽然反应积极,但由于营业网点缺乏及现金流量限制,并不能提供足够的方便;另一方面,财大气粗的大银行由于营业网点覆盖面广,并不依赖该业务提升运营,为避免为小银行无偿做嫁衣而设置了高昂的手续费门槛。便捷与费用之间非此即彼,消费者不能兼得,因此响应寥寥。

  需要指出的是,恰恰是银行卡手续费项目成为2010年中报中银行业的利润增长点。银行卡手续费包括发卡量、消费回佣、分期付款、银行卡结算手续费等。据业绩报告显示,16家上市银行2010年上半年实现3434亿元的净利,除去未披露银行卡收入数据的光大银行外,5家上市银行上半年银行卡手续费收入共计达252亿元,平均日收入即达1.4亿元。其中,拥有网点和规模优势的四大行自然获得更多收入,工商银行61.86亿元的银行卡手续费较同期增长42%,建设银行该项收入为55.24亿元,同比增长29.07%,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分别以44.55亿元、28.81亿元位居其后。

  “由于各家银行在网上银行服务中已经形成了各自的既定利益,所以在‘超级网银’上不予以配合,我有这种担心。”郭田勇对《中国企业家》记者表示。

  不过,郭田勇认为,手续费最终会实现趋同化,而且是向收费低的银行标准趋近。“在便利与收费之间,顾客还是很容易作出选择的。”据记者观察,目前在各家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中,原先的跨行转账等一系列功能尚未取消,资费依旧实行原先标准,以供顾客在网上银行1.0与2.0之间自行抉择。

  第三方支付“终结者”释疑:央行不会介入商业行为

  鉴于超级网银给第三方支付机构预留了接口,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和CEO马云此先也多番提到“随时做好将支付宝送给国家的准备”,对于“超级网银”是否是当下现存第三方支付机构“终结者”的忧虑不绝于耳。诚然,在以支付宝为首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最终拿到支付牌照前,或许都会有大大小小的疑虑。

  对此,郭田勇表示:“银行只是清算工具,并非具备第三方支付所具备的担保、延迟支付等增值服务——除非央行在‘超级网银’中加入第三方支付功能,同时专门有一拨人去做这个,这当然会对现有既有的第三方支付形成冲击。但是央行不太可能去做这件事,因为这就演变为一种商业化行为,央行搞这个‘超级网银’,最重要的目的还是建立一种基础设施,‘超级网银’取代不了第三方支付机构。”

  真正绊倒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是6月21日央行在《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为准入资质设置的门槛。自9月1日起,第三方支付牌照发放正式步入倒计时阶段,“目前排位前10多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取得牌照没有悬念,也不用担心市场被垄断超级网银’。‘超级网银’介入第三方支付理想的操作手段,是接入当下第三方支付机构中做的比较好的企业。”郭田勇表示。

  《中国企业家》记者 吴琼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